李仲鸾曾有《燕窦堂诗稿》传世,得其侄孙李见荃之力。时任河南省省长的张凤台曾为李仲鸾的《燕窦堂诗稿》作序,序共693字,序的开头说:“次坡先生吾群名宿也,以经学鸣于诗,弱冠有声,凡试皆袖然称首。”并举出其诗句“老笔一枝犹倔强,不甘低首少年人”说明李仲鸾能活到老,学到老,先生长年勤学之苦衷已可概见,计至今三十余年矣,向往之深,总以未窦全豹为憾。序中有“今观先生之诗,不雕不琢不枝不蔓、无幽僻类昨之韵,无志微噍杀之音,益信其含古茹今,触景抒怀,无非由学问中酝酿而生。分式读先生和安泉诗,内有从三百篇得微旨,过七十岁犹著书。”之句,自道生平,可为全诗之注脚矣,这篇序虽因张凤台与李见荃“同砚友,交最笃”但所论却掷地有声,不失公允之见。张凤台在1908年任长白知府时,评考鸭绿江图们江源流,以明确与日本控制下的朝鲜划定国界,清兵驻守。不失为一爱国官员。也体现了他正直、不畏强暴的品格。李仲鸾的诗在《重修林县志卷十七,杂记》中存录四首,每篇前均有序,使我们可对李仲鸾诗了解其梗概。其《烈女词》: “有女娉婷赋于归,才过一岁夫丧母。晨夕擗浮相所天,赋性不解工媚妩。一朝弃逐恩义绝,含冤抑郁不得吐。”饱含了同情“罪不分明心不甘,衰裳呜咽造官府。官府老吏持两端,离合一听已自取。”烈女在夫权和官府的双重利刃下以死反抗,“柔肠百转复无奈,头抢县庭声震鼓。堂前皂隶呼欲笞,袖中白刃力已努。刺喉直入柄未没,二寸突兀颔下拄。鬓发蓬松青竖丝,颈血淋漓红溅雨。“烈女以死抗暴的举动使得“县令怖急汗流沫,衙吏仓皇面若土”。烈女之对封建统治下夫权,官权的反抗使得当时仅当了一年的知县被卸职。李仲鸾也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弱层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鞭鞑。李仲鸾所存的第二首诗《纪事篇》在序中直云,这首诗是投递诉讼状,是为伸冤而作的。并说明冤枉的原由是河朔道台与总兵,到林县要在每征一两银子赋税,加铜钱二百文,受到林县连庄会的抵御,官府就逮了七十多岁的王青云,并强迫包括李仲鸾在内的林县绅士的签名。李仲鸾用此诗及序作了反抗,并联络林县绅士和主持正义的官员,在上面签名,诗写得婉转恳切。李仲鸾的正义感在诗中表露无遗。李仲鸾所存的第三首诗《冯处士义行传》赞扬了林县合脉掌村冯际昌在嘉庆十年大灾荒年发四百余石粮食赈饥饿灾民,并焚烧贫民借券每次二千余贯共三次达六千余贯钱。诗中充满激情,“但愿天下寒士皆丰亨,耳不闻有啼饥声。躬勤劳俭稍有嬴,假贷乞与囊为倾。券约重迭纷缣藤,付与烈炬光荧荧。青蚨化蝶飞春晴,风中骀荡随鸿冥。”歌颂了冯际昌扶危救贫的义行。深得诗圣杜甫的“愿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韵精髓。李仲鸾的第四首诗《圣符山塔成赠王震声国子生》是:“山上浮屠气象雄,鸠工人是雪溪翁。云根擘取黄华石,插问青霄缥渺中。得得荆鞭走马来,长安射策又空回。天荒虽久终须破,定有生灵注意才。”这四首诗很有代表性,第一首表达了对柔弱烈女的同情,直接鞭鞑了封建社会。第二首表达了对县人抵制官府加收税赋的不平,并直接以诗为诉状伸冤反抗。第三首赞扬了冯际昌处士的义举,对抚危救困者的天比钦佩。第四首记述了林县大事,虽然有宿命论的观点,但其意可嘉。四首诗笔法老练,诗的语言流畅形象,而且就事写实,深得诗法精髓,正如张凤台所说“盖诗者,乐也……又诗者,史也,太史陈诗以观民风,而被管弦,诗三百篇实权舆于此。”
李见荃的三爷爷叫李叔鸾其简传附在《重修林县志》李伯鸾传后,李叔鸾字少衡,岁贡生 ,候选训导,家虽贫,非义不取,躬耕自给,善应酬,办事敏捷干练,乡党吉凶事,多请其主持。另李叔鸾写有一篇《麒麟台详核碑记》载于《重修林县志第十七卷杂记》中记过了麒麟台得名缘由及修庙始末。按李见荃编写《重修林县志》的文非要人不录原则,此文原不该登,可知这是李见荃的一点私心,一是为本村留点记,二是为其三爷爷留点笔墨。
李见荃的父亲李祖光,字靓庭,是李伯鸾的儿子,因其父早死,他从小依靠其叔父李仲鸾教育成长,到二十岁时在县儒学考试中名列第一,成了县学生员,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考试中举后曾游开封的大梁书院以经学令大梁书院院长钱仪吉和学使俞长赞对其格外看重,俞长赞特地请李祖光到其家为其子讲身心性命之学,让儿子拜李祖光为师。同治元年(1862年)考中进士。明朝以后朝庭举行春闱考试,先是由吏部举行会试,选中后,再由皇帝亲自主持选拔,叫作殿试,殿试后选一甲进士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进士第一名为传胪,其余二甲进士被称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被称为赐同进士出身。李祖光会试合格后参加殿试,当时同治皇帝还小,由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主政,所以当时殿试实际上由总裁大学士倭仁主持。当时朝考以《诗经?卷耳?诗序》中“求贤审官”命题作文,全场贡士大多不知怎么写,可是李祖光却独独理解写成了八股,博得了倭仁的击节称赏,就选拔李祖光到翰林院当庶吉士,进庶常馆学习,学习时间一年后,李祖光被任用为正六品的户部主事。从前会试殿试结束后,所有进士都要拜主考官为师。李祖光既被倭仁看重,也即被许可拜倭仁为师。这样李祖光就能经常成为倭仁府上的常客,随时请教。当时倭仁以性理之学号召天下文人学习格守。李祖光把从倭仁处所学加上自己的理解作成日记,以检查自己的理解程度,向倭仁汇报。这样,李祖光鉴于倭仁的权势学识,京城各部主要官员之下属的部曹们纷纷让其子弟们学习李祖光的日记,李祖光把日记集为《小学集解》、《孝弟图说》,教育这些从学的幼童,给予启蒙。李祖光还精通舆地、天文等学说,他曾刊印《历代舆图》手抄《天文图说》、《管窥辑要》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可惜他刚过了四十岁就因病去世了。
综观麒麟台李氏家族,因李仁凤倡导并身体力行,李伯鸾、李仲鸾刻苦博学,培育子弟,使其声名于清朝嘉庆、道光到光绪年间,在林县如日中天,名闻遐迩。后因世事之变子孙不争,延续三、四代的李氏书香世家於以告结。但李见荃在《重修林县志》中留下了李氏书香世家的辉煌,将永世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