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年初,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我在整理林州抗战资料时,查询黄埔军校的学员档案,一个陌生的名字引起了我的关注,这名学员便是黄埔三期的步兵班学员陈仁贵。(张国生)
引起我关注的原因是,这名叫陈仁贵的学员,学员登记表上登记的籍贯是河南林县,同时信息显示,陈仁贵,字天爵,生于1904年,1924年入黄埔三期步兵班,永久通讯处地址为林县姚村镇德兴开。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更多的信息。
黄埔军校是近代中国最有名的军事院校,1924年由孙中山亲手创办,首任校长便是蒋介石,周恩来曾任军校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高级军事将领,周恩来、林彪、叶剑英、徐向前、左权等都曾是黄埔军校的师生,他们都为抗战和民族解放作出了杰出贡献。其中黄埔军校1至6期创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黄埔军校史上也最为有名,经常被称为“正宗老黄埔”。
黄埔三期,虽没有黄埔一期和四期名气之大,但也出了像王耀武和戴安澜这样的名将,何况当时入学条件苛刻,专业考核异常严格,能够顺利入学,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三期学员在校时,还参加了著名的东征和平叛,英勇善战,黄埔扬名。
林州出了个黄埔三期的学员,这大大出乎我所料。那么,这陈仁贵何许人也,林州哪个村的人,什么家族背景,有何战功,后事如何,我急切的想知晓答案。但仅凭有限的信息,能够寻访到陈仁贵的踪迹吗?
果然,寻访之路一波三折,德兴开疑似是一家货栈的名称,问了姚村镇上的多名老人,都没有清晰的记忆。翻阅了姚村周边多个村的陈氏族谱,也没有更多的信息。委托作协摄协民协和市直机关的数十位朋友,多次下乡采风也有意探访,始终没有收集到有价值的线索,此事也就搁置下来,一晃就是三年。
直到今年年初,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姚村镇热心人士、镇直机关干部王伏生向我报告好消息,他在和镇上70岁的退休文教干部焦用生闲聊时,得到了两条重要信息,那就是姚村南街和下陶村都各有一名已故老兵,也都叫陈仁贵,难道会是一种巧合吗?
在王伏生和焦用生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姚村南街81岁的老人陈进才和74岁的老人陈堆启。据二人将,他们确实有个叔伯大爷名叫陈仁贵,不识字,解放前在县大队干过,20多年前去世了。从年龄和学历上看,这个人不是我们要找的人。
在相邻不远的下陶村,我们有了令人欣喜的发现。在70岁的老人陈来生的家中,陈来生老人找到了一份20年前手绘的家谱,很快,老人在家谱中找到了陈仁贵的名字。族谱显示,上推四代,祖上陈重鳌,膝下两子,长子陈仁富,次子陈仁贵,陈仁富育三子,陈仁贵配偶郭氏,无子嗣。老人说,陈仁贵是他的一个本家二爷爷,只知道早年当兵了,没见过,自己很小的时候,见过二爷爷家门头上的大匾,是立过大功的人。
为准确求证,我们又和陈来生一起,找到了本村陈仁贵的堂孙女,也就是陈仁贵之兄陈仁富的亲孙女,今年72岁的陈凤英老人。据老人讲,自己3岁时,父亲就死了,两个叔叔目前也都过世。但自己从小就知道,我有个二爷爷,上了黄埔军校,作了大官,但详细情况就不知道了。陈凤英随即又找来了自己的亲侄子,也就是陈仁富的重孙子陈永红,今年37岁的陈永红说,爷爷陈辅忠排行老三,于3年前去世,去世时83岁,以前常听爷爷念叨此事。
从陈永红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民国期间,下陶村陈仁富在姚村集上做粮食生意,做的很大,发了大财,便不惜代价供弟弟陈仁贵上学,弟弟也不负众望,顺利考取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山东省地方做官,死于任上,具体原因不明。死后,国民政府予以嘉奖,曾颁发烫金功臣大匾。以前祖坟上还有陈仁贵的墓碑,解放以后在平坟运动中砸毁。在黄埔军校史中也记载,蒋介石当时为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黄埔三期大量学员毕业后分配到各省,任职地方保安队长,其余各期未有此情况,与陈家的叙述相印证。
“不管老二爷是黄埔几期,立过什么战功,也不管老二爷到地方任何职,我们陈家出过黄埔军官,我们家族一直以此为荣。”陈永红平静之中娓娓道来。
除黄埔军校三期的陈仁贵以外,黄埔军校6期以后,通过学员登记表能够查到的林州籍学员至少还有9位,大多出自第17期,他们分别是合涧镇豫林长任耀华,合涧镇邮局转王一堏,合涧镇邮局转西华村王智开,合涧镇邮局转西华村王智林,林县沙蒋村郭贵麟,林县东姚镇交杨振叶,林县大菜园村马佩增,林县任村镇岳玉增,林县合涧邮局转郭祖胤(注:9人登记表原文如此)。
在黄埔军校的花名册上,能够有这么多的林州籍学员,很是让人振奋,这些林州籍的黄埔先驱,他们都是黄埔的骄傲,他们也都是我们林州的骄傲。无疑,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人物,他们用自己个体的能量,共同凝聚起黄埔的光芒。我们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肯定都有不平凡的经历,都有不平凡的壮举,他们是那一段伟大历史的见证者。只是岁月的风尘,掩盖了他们的青春芳华,以至于我们曾经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感觉与他们陌生而遥远。我们需要回望岁月,回望历史,关注他们,因为,他们都有值得我们骄傲的民族记忆。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历史研究者和知情人能够加入进来,共同挖掘整理他们的传奇故事,让这些林州历史人物能够重放光彩。(注:文中图片均来自于黄埔军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