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林州市目前唯一健在的抗战女战士靳柳鲜
第一次知道靳柳鲜这个名字,是在林州市党史研究室。
3月5日,有幸被党史研究室聘请为特邀研究员。在党史研究室,主任杨玉东亲自为我颁发了聘书,同时还压给我一个艰巨的任务,整理部分林州籍抗战老战士的口述历史。
虽然我多年致力于收集整理民间抗战历史资料,但党史研究室交给我一份来自官方的抗战老战士名录,我还是很惊讶。截止到2017年6月,林州市健在的抗战老战士一共还有34名,平均年龄92岁,我几年来采访过的也仅仅不足三分之一。而且以前采访的时候,只做了笔记,没有留下音视频,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
34名抗战功臣,我从哪里入手呢?
当我一一审视老战士名单时,靳柳鲜似乎从“目录”中蹦了出来,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原因有两个,首先是这个名字很别致,一下让人想起“百草青青柳色鲜”的古诗名句,有一种清新飘逸的美感。而且更重要的是,她是所有34名健在的抗战老战士中唯一的一名女性,生于1929年,89周岁,立刻让人肃然起敬。我的采访之旅理所当然的便从光荣的老母亲开始。
得知我的想法后,杨玉东主任也极为赞同,并且表示,首场采访咱们一路同行。3月17日,难得的一场春雨,淅淅沥沥,将林州城区洗涮的清澈澄碧,让人神清气爽。按照预留的电话号码,我们很顺利的和靳柳鲜的家人取得了联系,说明了我们的采访意图,靳的家人也特别欢迎。午后,冒着蒙蒙细雨,我和玉东主任一起赶到了老人位于市区北部长安佳惠苑的家。
在单元三楼,当我们推开老人的家门时,很是让我们眼前一亮,居室干净整洁,窗明几净,素颜大方,老人和他的两个子女以及保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而且老人的儿子也是林州民间文艺的专家,是我们俩人的老相识,采访谈话的气氛自然也就亲切轻松了许多。寒暄,问好,落座。我们这才注意到,年届九旬的靳柳鲜老人,衣着干净整洁,朴素得体,而且满面红光,身体硬朗,双眼炯炯有神,虽然动作稍有缓慢,但全然没有那种老年人常见的迟钝和憨态。老人的健康状况也令我们很欣慰,这样的采访注定会有料。
老人早已经将她的军功章摆在了茶几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和70周年的两枚纪念章,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奖章金光闪闪,耀眼生辉,这是国家对抗战老战士的最高褒奖。
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老人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我们的思绪也随着老人的讲述,一下子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气壮山河的抗战岁月。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仅8岁的靳柳鲜,平静的家庭生活被彻底打乱了。家住横水东屯的她,原本有一个超越常人的幸福的家,爷爷是一位私塾先生,望重乡里,十里八村颇有名气。靳柳鲜自打三四岁时,就在家里接受良好的教育。小小的靳柳鲜,脑袋瓜子异常活络,《百家姓》《三字经》背的滚瓜烂熟,深得家人喜欢。小柳鲜的父亲更是了不得,参加过五四运动,任过安阳中学学生会主席,被国民党抓进过监狱,出狱后又在民国政府任过职,后来官居民国政府宜阳县县长。
如果不是抗战爆发,小柳鲜的童年该是无比优越的。在小柳鲜10岁的时候,日寇扫荡林州,位于安林交界深山区的东屯村也无法幸免。一次,日寇扫荡横水,东屯全村人拖儿带女,逃难躲藏,小柳鲜的爷爷因为精通武功,主动担当起了掩护全村人撤退的任务,不幸被日寇抓获,活活吊死,年幼的小柳鲜也被迫走上了逃难之路。一路上,小柳鲜亲眼目睹了日寇烧杀抢掠犯下的累累恶行,熊熊怒火在心中燃烧。
1942年,13岁的小柳鲜命运有了转机,因为特殊的家庭背景,小柳鲜又迎来了一次难得的求学机会。乡村道学院在城郊元家庄村开课,小柳鲜也顺利入校就读,学生由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几十号人。时至今日,老人还清楚的记得安阳籍校长的姓名和模样。由于良好的基础和功底,小柳鲜很快就脱颖而出,并且成为学校的文艺骨干,参加了很多抗战宣传和文艺演出,如今老人还能自豪的回忆起扮演女英雄贞德的豪迈场景。采访过程中,老人还现场给我们演唱了几首抗战歌曲,底气十足,慷慨激昂。
元家庄学校的好运不长,平静的校园生活因日寇扫荡再次被打乱。当年夏天,日寇沿太行山扫荡,学校的房子被鬼子烧了个精光,学校被迫解散。日寇扫荡时,学校里的男生全都跑到了山上躲避,女生跑的慢,很多人就临时躲避到山涧的石庵中,柳鲜还亲眼目睹过两名女生被日寇抓获并蹂躏。日寇的兽行更是激起了学生们反抗侵略的国仇家恨。自此开始,小柳鲜就和逃难的学生一起,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
在逃亡的过程中,小柳鲜饱尝了离散之苦,先是在水冶三家村,由于信息不畅,家人以为小柳鲜遭到了不测,后来她想方设法与家人取得了联系,由其姑父接回了家。后又几经辗转,上了位于采桑景色的国民党师范学校。虽然教室都是土坯房,但是学校的气氛浓厚。在这里,学生的教材都是由学校的油印机印刷的,教室都挂有中山先生的画像,读书之前都要背诵总理的遗嘱,特别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成为全体学生的座右铭,更是烂熟于心。两个月后,小柳鲜又转校到位于大店村的豫北联中就读,仅仅10多天,又是因为日寇扫荡而停课。
1944年,在靳柳鲜的人生经历中,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当时,八路军在东屯一带开展工作, 秘密招收文艺宣传队,革命积极性高涨又有文艺天赋的靳柳鲜毫不犹豫的报了名。此时的小柳鲜己经15岁了,出落成了一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很快,靳柳鲜以出色的表现被八路军工作队批准,正式成为一名宣传工作者。1944年1月,也成为靳柳鲜正式参加革命工作的起点,从此开始,靳柳鲜从一名颠沛流离的学生,正式成为一名八路军领导下的光荣的文艺宣传员。
靳柳鲜说,那时的工作异常的繁重,每天都要帮助八路军抄写各类文书,帮助传递重要信件。她所领导的儿童团,主要任务就是检查路条和送信,其中有许多都是八路军的鸡毛信。儿童团员们都能够机智灵活,巧施妙计,越过日伪封锁线,准确按时送达,保证了八路军的信息传递,为反扫荡、抗日伪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了区公署和部队的表扬。
在八路军的征兵动员中,有一些老百姓一时还不理解,靳柳鲜就一户一户上门做工作,讲抗战形势,讲日寇暴行,讲家国情怀,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动员效果出奇的好,东屯及周边数村涌现出许多母送子、妻送郎,争相当兵上战场的感人场面。一位刚结婚的小媳妇,送走丈夫后一时不适应,柳鲜干脆就住到了她家做伴。靳柳鲜还主动上门到亲舅舅家做工作,动员自己的堂弟参军入伍,后来堂弟在徐州战役中光荣牺性。靳柳鲜痛失堂弟,心如椎痛,擦干眼泪,转身又投身到火热的抗战宣传中去。由于东屯临近日伪区,许多宣传都是在鬼子的眼皮底下进行的,遭遇战是常有的事。八路军在此与鬼子搞游击战和麻雀战,作为宣传队员的靳柳鲜也多次参与了战地宣传和救护任务。
为了鼓舞革命斗志,传递抗战能量,靳柳鲜深入到各个军属家中,手把手的教那些不识字的军属给丈夫或儿子写信。有许多人目不识丁,靳柳鲜便亲自代笔,鼓励他们杀敌立功。靳柳鲜很快便成为一颗文艺宣传的耀眼新星。
当年,在横水活动的一支八路军部队转战陕北,部队首长找到靳柳鲜谈话,希望她随军一块儿到延安,去亲自保卫毛主席,靳柳鲜也做好了出征的一切准备,但是由于区公署和村上的强力挽留,最后没有去成延安,而是继续留在本地做抗战宣传工作,直到1945年8月抗战全面胜利。
抗战胜利及解放以后,靳柳鲜服从组织分配,一直从事教学工作。1953年结婚以后,与丈夫一同调往安阳实验小学,后又调回林州,先后在姚村、闫家台、胜利庙、大峪及卢寨任教,默默无闻地从事教育事业,直至离休。1960年红旗渠开工以后,靳柳鲜率先报名,成为全县第一批走上工地的教师修渠人。其丈夫于1979年因病去世,靳柳鲜与儿女们一起,过着清心淡然的生活。
老人在场的二闺女说,母亲可真是一个老革命,公私分明。我们从小跟着母亲在学校生活,学校的一张纸一支笔一瓶墨水从来不让用。吃饭的时候,我们在学生食堂,母亲在教师食堂,一次也没让我们搞过特殊。在场的保姆插话说,靳大娘不仅有文化有素养,而且还经常给我们讲做人做事的道理,想想我都该称大娘为老师呢。
生活中的靳柳鲜是一个很有品位的老人,她有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虽是高龄老人,但她每日坚持弹钢琴记日记练书法,还参加了市里的老年演唱团。在采访过程中,老人利索娴熟地给我们弹奏了几首曲子,有《义勇军进行曲》《太行山上》等歌曲,抑扬顿挫,曲调优美。你永远无法想象,这样动听的音乐,来自于一位年届九旬的抗战老战士!
老人记日记的好习惯已延续多年,日记密密麻麻,一日不隔,她自己都数不清记了多少本。我们特意翻了翻老人2017年元月以来的日记,字迹清秀,条理清晰,不仅有自己的生活起居,而且还有自己的抗战及教学回忆,日记还记述国际国内要闻,还有多篇19大的学习心得,以及自己的人生感悟。透过老人的日记,我们似乎也领会到了老人的长寿之道,那就是淡泊名利,乐观向上,豁达大度,家风严谨,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老人共育有七个子女,个个出类拔萃,有辛勤工作的商业职工,有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有活跃在文坛的艺术家,更有在国内颇有影响的书画摄影大师,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从老人全家福灿烂的笑容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大家族的蓬勃朝气和昂扬向上的力量。祝老人健康长寿,向共和国的功臣们致敬!(张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