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见荃字备聪,生于—八五六年,卒一九三四年。大清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进士第3甲89名,官拜湖南靖州知州、河南怀庆府知府、民国徐世昌大总统府顾问、河南通志局任总编篡。祖籍林县城南斜路村,现河南林州市城关镇麒麟台村。
李家世代书香,科举蝉联,其祖李伯鸾,大挑一等举人,曾任知县。叔祖李仲鸾进士,曾任怀庆府教渝。父李庭元,翰林院庶吉士。
见荃少孤贫,随叔祖李仲鸾到怀庆读书,由于他少时聪颖,学习刻苦,弱冠即以县案首考得府生员。当参加河南秋闱考试时,被列为全省第一(解元)。参加北京春闱考试时,被赐进士。
公元1856年,正当大清在洪杨之乱的冲击下摇摇欲坠时,在豫西北的林县城南不远处的麒麟台村。一个书香世家,见荃君出生了。
见荃生得方面大耳,两目闪着智慧的光芒。当满月后被其二祖父看见后,就对其异常喜爱,在百日时,其二祖父与其父李祖光商议为他起名李见荃字备聪。这个李见荃是林县人被称为“林县头”的起源,其学识可称林县文坛巨擘,其生平在林县也有着传奇色彩。
李见荃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其高祖李寅恭幼习武功,曾考取武生员。但他又兼备文治,精于书法,善于琴乐,在闲时则于此教子。其曾祖叫李仁凤,是一个义气为先,乐于助人,喜交朋友,慷慨好施的人,在方园左近很受人尊敬。李仁凤曾跟从当时的林县训导禹州人余王召 学习义理之学,精于程朱理学。余王召 不仅家学深邃,而且为人正直,是个标准的老学究式人物,这种品性让李仁凤学习到了,后来转教于子孙,所以其林台李氏家庭历来受人尊敬,不官而自有官威,而名闻遐迩。《重修林县志》中李见荃摘引其曾祖李仁凤两句诗是:“书香甘似橘,牛背稳于床。”很形象地反映了李仁凤热爱学习,醉心读书的潇洒画面,也描绘了李仁凤风雅倜傥,孜孜不倦的风流书生的身影。李见荃的三个爷爷即李仁凤的三个儿子受余王召 义理学说影响和其父严格教导,能乐善其身,在林县创出较大的声名,成为林州历史上比较有名望的人物均得惠于此。李见荃的父亲李祖光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够中进士入翰林荣宗耀祖,虽然年寿不永,英年早逝,但其在林县也是一个较有影响的人物。
李见荃虽生于清代末期的风雨飘摇时代,但百尺之躯,死而不僵,由于林县一带相对地平静,而李见荃祖父们又是林县上层社会的皎皎者,所以李见荃在幼年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李见荃生前其祖父已于道光中叶病故,其二祖父和父亲差不多前后取得乡试举人,并于同治初年同中进士(李祖光比其叔父早一年即同治元年中进士),中进士后李祖光被恩选翰林院庶吉士,一年后被安排为正六品的户部主事,在京为官。而李仲鸾被安排为怀庆府教授,离林县又近,又有闲功夫,又主持生员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所以李见荃于七岁时便到其二祖父李仲鸾任上随其读书,由于李仲鸾的严格要求和对李见荃的精心培育,李见荃进步很快,十年寒窗,李见荃于弱冠时即光绪元年考中彰德府第一名府学生员和安阳籍生员张凤台同窗习艺。光绪八年,李见荃以乡试第一名的成绩在开封的秋闱考试中得中解元,与开封举子徐世昌(后为大清东三省总督、民国大总统),安阳举子张凤台(后为河南巡抚)相交结为好友。此后徐世昌和张凤台又与李见荃共同参加朝考,先后得中进士,李见荃在数次名落孙山后终于于光绪20年(即1894年)考中进士。得于与好友徐世昌张凤台同朝为官,而他的父亲却在他得中进士前就英年早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