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见荃在《重修林县志》中的三篇文章,第一篇《重修林县城隍庙记》,从文章内容看,李见荃是参与了重修工作的,第二篇《仙岩桥记》,仙岩桥是当时林县最大的石桥,是地处林县交通要道的至关重要的桥梁,李见荃为其作记并载入志书,用心良苦啊。第三篇《天门会始末记》更是林县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震动全国的重大事件。李见荃不仅目睹了天门会的全过程,而且亲自投入了这场如火如荼的斗争中。据载1926年天门会进入林县城,李见荃在不得已时接受了天门会的聘请。实在说天门会是纯农民性质的起义,它开始的正义性,是冲着封建社会的官僚地主阶级的,不仅铲除土匪保护农民的正常利益,还把矛头对准压迫剥削农民的地主恶霸和土豪劣神。李见荃开始时对天门会是有成见的,但自他被天门会聘请为参议后,耳濡目染逐渐对韩欲民及其所部产生了好感。据说,韩欲明占据林县城后,县中绅士都闻风丧胆,躲着不敢出来,而韩欲明要建立政权没有识字人和有文化的人是不行的,所以出告示,让县中有文化的人都到天门会大本营黄华书院报到。否则就以反天门会给予处理,所以李见荃尽管矜持,还是到天门会报了到。传言韩欲明对长相如同戏台上清官的李见荃很佩服,而李见荃忠厚爱民的见解很得韩欲明的尊重。所以当天门会在林县城的时候,李见荃常常是韩欲明的坐上客。据李见荃外甥闫乐山的文章说:“1927年当庞炳勋的军队攻打天门会,沿途奸淫抢掠,李见荃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当即倡议率领部分绅士冒枪林弹雨的生命危险前往火线欢迎,要求庞军停止炮火进攻,避免伤害群众。”在庞的许诺下,即派李见荃等为前导,长驱直入进驻林县城。闫乐山先生还说:“当庞军进驻林县城后,曾下令让其士兵自由三天,无异是让其士兵公开抢掠,致使所有沿城村庄群众均受特大兵灾,不分贫富无一幸免。李见荃目睹群众受灾惨状,忧心如焚,又毅然决定拼出老命,亲赴庞炳勋军部,申述惨案,为民请命。当时庞伪装不知,假仁假义,下令制止,这时其士兵已抢掠一天半,部分群众已到破产地步,但李见荃之举亦为使群众减少继续被摧残的灾难。”闫先生文章还说:“1930年韩欲明重整旧部返回林县仍进驻黄华书院,成立总部,将天门会总部组成八大处,李见荃亦于此时被聘入总部,惟见其经常到总部议事,出谋划策,这一时期极受韩的重视。”文章说:“当韩被刘惠心设套拘捕后,李曾于深夜潜往韩的拘留室探视话别。据其家人谈,他探视回来后曾怏怏不乐,耿耿不寐,而思绪万千。”韩被害是1931年年底的事,当李见荃写了《林县天门会始末记》以后就再也无李见荃的记录和传闻。据说是此后李见荃因年老病生,已经七十五岁了,过了三年,1934年这个林县有名的士绅,文坛巨擘李氏家族的骄子就与世长辞了。
李氏书香世家
其林台李见荃的高祖李寅恭和曾祖李仁凤,虽酷爱文学喜欢翰墨,但没有功名,但其所用苦心在其儿孙后辈中立竿见影,结出了丰硕果实。这就是李仁凤的三个儿子均是饱读诗书的俊彦,尤其是其大儿子李伯鸾和二儿子李仲鸾均可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当时林县学界称为首屈一指、受人尊敬的文魁,所谓“伯仲兴李氏,林虑耀双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