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鸾字越千,号声坡,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即(公元1818年)考中举人,开创了林县其林台南义路自然村李氏家族书香世家官宦门第的先河。未中举前,李伯鸾就以敦厚的人品,博学的知识博取了县官的赏识,当其尚未中举时,县官即拟采用秦汉古制,向上级和朝庭推荐者李伯鸾为孝廉方正,直接保送其上太学(即国子监)当监生,但李伯鸾婉转地坚决辞谢了县官的好意和众人的厚爱,终于靠真才实学于开封府的秋季考试中题名,步入了林县名士的行列。李伯鸾是其父严格按训导余王召 的理学要求培养成的人才,其在孝悌、礼义、兼爱各方面均按古训行事,所以被林县的政界誉为众人楷模。李伯鸾是大兄长,他不仅自己奋发读书,还担负起了教育督促自己的二个兄弟学习的义务和责任。为家庭在数次春闱考进士不第后,李伯鸾在知县周百顺的举荐下以优异学绩和品德被朝庭选为大桃知县。未及一任因他的父亲李仁凤病故,他依例告假丁忧,期满后又决定在家教育两个弟弟瞻养老祖母。这期间,因他的知识渊博被知县周起滨聘请为黄华书院教授。据《重修林县志》其本传载:“李伯鸾与候周起滨,同里张丞实为忘形交”。考周起滨道光五年(1825年)来林县当知县,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晋职离林,而张丞实任村人,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1848年后任职工部,此后时间,一个县太爷,一个林县文魁,一个林县商界大贾,感情和行为不分你我,脱略形迹,就其地位和身份在林县都是引人瞩目和令人称羡的。李伯鸾本传云“伯鸾倜傥不群,家屡空,豁如也。才思敏捷,或以疑事相质,当机立断,若不经意,而事理悉协,熟计无以易之。”忘形友与忘年交不同,李伯鸾面对一个能够在林县当到十余年知县而被升任到广东布政使,被称为循吏(明理守法的官)的县太爷和一个腰缠万贯的同窗举人要做到不分你我,他的家底自然比不上,所以经常掏空家财去应付场面,即此,在经济上李伯鸾还是受惠于二人为多。只不过是“才思敏捷”、“当机立断”、 “事理悉协”令二人见爱而已。倜傥意为卓越豪迈,后来多指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李伯鸾在学术上受余王召 理学影响,在行为、生活上豪迈放荡,所以能令县太爷和大富商乐于与他成忘形交。《重修林县志?第十一卷?艺文》载,李伯鸾有诗集名《梅花百咏》一卷,一百首咏梅花的诗全为七言绝句。每首各有特色,毫不雷同,而诗思骏发。在当时林县文坛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历来咏梅花的诗已屡见不鲜,李伯鸾能在如此繁复的咏梅诗中骄然独步,可知其文史功底之深。当然,李伯鸾后来到河北迁安知县时,还东临碣石作塞外诗多首,诗风高古雄健,备受时人赞赏。周起滨当知县时,因见二友屡试进士不第,就曾问朝庭举荐,又因其二弟李仲鸾于道光十四年乡试中举,足以自立,所以在知县周起滨升任后不久,李伯鸾在安葬其祖母后,向朝庭报丁忧期满,被分派为河北省临榆县知县,李伯鸾到临榆县任职时,临榆县恰逢连年荒欠,民不聊生,李伯鸾立即拿出自己的俸银换成米粟散发给饥民,并向富户倡议,救济饥民,县里的富户,见县太爷如此举动,也纷纷捐出粮米,由县里统一发放,将数十年的疑难案件,全部判决处理,使得临榆县,官场和民众都很佩服、高兴。省府的官长见李伯鸾才能出众,不久就调他出任迁安县知县。迁安县是个方园数百里的大县,人多地广,政务繁忙,李伯鸾能克已奉公,做到以人为本,爱民为先,所以使县里政策简便,刑罚轻清,鼓励县人专心农桑,由于李伯鸾兢兢业业,劳乏过度,酿成病变,于四十三岁病死于迁安县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