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鸾,字明甫,号次坡,是李仁凤次子、李伯鸾的二兄弟。李仲鸾从小受学于父亲李仁凤,当其兄李伯鸾的知识超过其父后,李仲鸾就又跟从其兄读书学习,不多久,兄弟二人的学识,已双双被称为林县名宿。他在二十岁时以彰德府廪生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被选为府学生员——郡禀生,在年终和期中考试中曾四次列名第一,并三次被推举为品学兼优。但李仲鸾中举时间却远远迟于其兄,他是道光十四年(1835年)中举的,比其兄李伯鸾晚了18年之久。所以在其兄李伯鸾出任了一任大桃知县后,其父死回家丁忧,后主讲黄华书院时,他才中举,当李伯鸾又被任为直隶河北临榆知县后,他正好接替其兄出任黄华书院教授。他的哥哥李伯鸾大约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死于河北省迁安知县任上,这个李氏家族的重任就落到了李仲鸾身上。
李仲鸾主讲黄华书院,由于其博学的知识和教育方法,所以他所教的学生中出了许多青出于蓝的和很有名望的学术界人物,如刘福龄、申逢吉、马化粼、李建元、刘启彬、吕慎修、李祖光、田景瀛等,其中田景瀛和其侄李祖光都曾被选为输林院庶吉士,所以李仲鸾的声名在林县如日中天,极受人尊敬。但这好像也恰是李仲鸾的不幸之处,他从1835年中举到1863年整整二十八年,经过了三年一次的九届进士考试(其中还有恩科多次)他才于六十多岁的迟暮之年考中进士,实现了封建社会一个令人最高企盼。但这期间,他的学生林县城逆河头村的申逢吉于道光二十五年中了进士、大菜园村田景瀛于咸丰三年中进士入翰林,刘曦、李师濂(铁炉人)吕慎修(小屯村人)董应遴(焦家湾人)都中了进士,其侄李祖光在其二叔中进士的前一年中进士入翰林。这当然是李仲鸾值得欣慰的,其心血结晶的成果促成了他最大的荣耀。在主讲黄华书院期间李仲鸾还被知县康仲方选中,参与并参与了《咸丰林县志》的编写。
李仲鸾于同治二年(1863年)满清政府经过太平天国革命风暴的巨大的冲击下稳住阵脚时的春闱考试中被选为二甲进士,由于其年老、以知县任用,但李仲鸾却进一步以自己年老请求改变任用。吏部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就近选用他到林县南不远的怀庆府任府学教授,《重修林县志?李仲鸾传》说他到淮庆府教授任上,从学者红舍常满,历任太守皆加礼遇,有文字必请其评陟。可见其在怀庆府教授任上的风光场面。这时期李仲鸾承担起了替死去的大哥教育孙子李见荃的责任,在李仲鸾教育下,李见荃进步很快,二十岁时以县学第一名考中府生员,并在光绪八年在河南省会开封秋闱考试中夺得全省第一名的解元。为林县争得了荣誉。但当李见荃考中解元时,李仲鸾在怀庆府任上也因年老病倒了弥留之际,听到他亲自培育的侄孙得了解元,他感到自己是对得起自己的李氏家族的,他对得起李氏列祖列宗,他对得起他的大哥李伯鸾,他把大哥留下的侄子李祖光教导成才,中了翰林,对把其孙子,李祖光的儿子李见荃教导中了解元,他是含笑去世的。《重修林县志》说他年八十卒于官。又说他天性诚恳真挚,从来不说别人的好坏得失,但他心里是善恶分明的,对李氏家族,他对家庭困难者给于经济上的帮助,对幼童能教育成才的,他就叫到自己的官署中耐心地教育他们。在治学上,他没有一天停顿过。如果疲倦了就闭目静坐一会儿,从不在白天躺到床上休息。对儒家学说中的《诗经》《礼记》《春秋》都能融汇贯通它们的精华,他作周礼《序官赞》议论推理均合乎理学要求。他写的文章宗法解道循古时的名家章法,切实纯正。他选择自己平生较得意的文章三百篇,汇集为《燕窦堂稿》,是当时在林县很流行、很受知识分子喜爱的书,可惜其文已经散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