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的春季,对林北县的百姓来说,每一天都是难熬的。由于上年夏秋两季大旱歉收,百姓在新年到来之际,家家为今年的吃食无着而日夜愁苦。
年好过,春难熬。年前有糠菜、柿子、树叶等供吃食,而初春之时,山野枯黄,草木不青,许多人家被迫外出逃荒。为度过春荒,林北县抗日民主政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解决百姓生活困难。而林北的春荒问题亦引起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主席杨秀峰决定亲自到林北看一看,帮助群众生产度荒。
杨秀峰一行数人,来到林北县境内,在路上很少能碰见行人,触目皆是非常刺眼的被剥了树皮的白骨般的树干。
看到眼前的惨景,随行的一个小同志问杨秀峰:“杨主席,这树为什么没了皮呢?这是什么树?”
“这是榆树,树皮剥下晒干后能碾成面,人没吃的了,就吃这个。”杨秀峰心情沉重地说。
小同志原是觉得这树干好奇,本来还有问题想问,但听完杨主席的话,便默不作声地退到了一旁,久久地注视着那白骨般的树干,心里在想着什么。
快到一个村庄时,杨秀峰远远看见村头坐着几个人,便急忙从骑着的马上下来。
“主席,还远呢,您怎么下马啦?”杨秀峰身边的小同志问。
杨秀峰指指村口说:“那里有群众,见到他们,我骑在马上不好受,下马是尊重群众啊!”
“就算应该下马,可这离村子还有那么远,到跟前下马也不迟呀!”
“不行,到那里再下马,我就觉得失礼了。”
大家边说边走,来到村头,面对一张张没有生气的瘦弱脸庞,杨秀峰向一个个群众打招呼。
“你们从哪儿来啊?”一个中年男子问。
经过介绍,大家知道这原来是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来了解民情的,脸上都现出了笑容。
杨秀峰详细询问了群众当前的生活情况,并安慰大家说,政府一定想办法让大家渡过难关。
一路上,杨秀峰到每个村都要下马步行,这使他了解到了更多的情况。
来到林北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任村后,当地领导向杨秀峰汇报了目前的群众生活状况。谈话之中,杨秀峰得知干部们也是定量供应粮食,不能吃饱,但还是经常拿出口粮去救济群众。他对地方干部的这种做法表示满意。
吃饭时,杨秀峰被单独安排在一个屋内,桌上放着一碗小米饭,一小盘胡萝卜菜,一小盘炒白菜。看到这些,杨秀峰便问那位负责招待的同志:“你们平时吃什么菜?”
那位同志知道杨秀峰在想什么,可一时又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见对方不做声,杨秀峰轻轻一笑:“能告诉我吗?”
对方见主席没有生气,便觉得不好意思,就照实回答说:“有时吃胡萝卜菜,有时没有。”
“白菜呢?”杨秀峰依然显得平心静气。
“平常不吃,因为剩得没几棵了。”
“今天不平常,就吃了,而且是我一个人吃,是吧?”
对方笑笑,没做声。
作为边区政府主席这样的高级干部,杨秀峰理解下边同志的心情,他觉得,此时此刻,扯大嗓门严厉批评人家一顿,也不一定好。他这样想着,就也来了个不做声。
双方就这样沉默着。
过了一会儿,那位同志终于耐不住了,说:“杨主席,这是我们错了,不应该给你搞特殊。可已经做好了,再不吃就凉了。”
“吃,现在就吃。”杨主席说,“去把厨师、门卫他们叫来。”
见那位同志有些迟疑,杨主席又轻轻笑笑说:“再不吃就凉了,这不是你说的吗?”
那位同志知道不能再说其它了,只好向门外走去。
就这样,五六个人坐在桌旁,吃着、说着,兴致之浓,情谊之深,令人感动。大家都称赞杨主席不搞特殊的好作风。杨主席依旧微笑着,淡淡地说:“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贵贱,我和你们没啥两样的。”
两个菜先后吃完了,杨主席的一碗米饭也吃了个精光,厨师知道杨主席吃得不多,就说:“杨主席,我知道你还饿着,再来点米饭吧。”
“锅里要是有,就再吃半碗,要是没有,就不用再做了。”
“有,有。”厨师说着,赶忙去盛了半碗米饭来。
“杨主席,您吃吧。”
“好。”杨秀峰边吃边对大家说:“我既不能搞特殊,又要讲实事求是,尽量对得起肚子,这样行吧?”话刚说完,便引来大伙一片笑声。
杨主席离开林北了,可他的优良作风却留在了林北。林北县委、县政府为此专门在干部大会上讲了杨主席不搞特殊,不吃偏待饭这件事,使大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杨秀峰主席离开林北后,边区政府决定,拨给林北县赈济粮200石,低贷粮340石,帮助群众度过了灾荒,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受到了群众的拥护。
从那以后,杨秀峰不吃偏待饭和救济灾民的故事一直在林北县流传着。
(节选自党史办《林州热土领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