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抗旱、学习充电、治疗埃博拉患者——5月3日下午,中国(江苏)援塞抗疫医疗队成员、林州籍在外工作人员、南京二院副院长杨永峰,这样总结了他们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
5月4日上午,记者从杨永峰的同学李先生微信圈上看到了这条消息。
采访中,李先生介绍:杨永峰,42岁,我市姚村镇姚村西街人。今年3月12日,他和南京二院32名医务人员组成中国(江苏)援塞抗疫医疗队,到塞拉利昂进行为期2个月的医疗援助。
记者通过微信采访杨永峰得知,塞拉利昂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也是埃博拉重灾区。3月14日,一抵达塞拉利昂,在第三批医疗队队员陪同下,杨永峰就带领队员,熟悉医院环境,了解操作规范和流程,进入病房查房诊治。
温度之高,队员们用“烧烤模式”形容。在没有空调且通风不良的病房内,体感温度在35度以上,医务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进行查房,并按照规范完成了防护设备的脱卸工作。一整套流程下来,许多人全身早已被汗水湿透,防护靴里可以倒出水。
当地基础条件之差,常人难以想象。杨永峰说,出发之前,对艰苦条件是有思想准备的,像高温、没空调、蚊虫叮咬、吃不好、睡不好、交通不便等。但是没想到的是,居然水、电、网等基本条件都不能保证,水电重要性自不必说,所有数据接收、上报都依赖互联网,断网后也给工作带来极大不便。队友们都开玩笑说,每天水电网必有一断,所有都正常那是极不正常。
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杨永峰和队员们以苦为乐,认真工作。3月17日下午五点,中国(江苏)援塞抗疫医疗队在结束一天紧张的医护工作后,又突然接收一例重症患者。世界卫生组织管理规定,医务人员不能进入病房超过50分钟。当日医护人员已超负荷运转,风险极高,但为了病人,进入病房紧急抢救。病人转危为安,他们赢得了塞方医护人员的信任。
4月4日,医疗队首批治愈的2名埃博拉患者出院;
4月11日, 17岁的孤儿默罕默德治愈出院回“家”。杨永峰等人帮他联系了当地的救助机构。临走时他说:“I dressing Chinese clothes,I am also a Chinese(我穿上了中国衣服,我也是中国人)!”
4月24日下午,18岁帅小伙凯维昂出院,当地媒体HWOKO进行报道;
……
工作忙,忙到他们根本分不清今天是星期几,只知道昨天、今天、明天。
繁忙工作之余,杨永锋和队员们不忘锻炼身体。一块铺地上的浴巾,是他的“跑步机”。每天坚持早晚原地跑30分钟,浴巾可以消音减震。跑步时,他通过听英语转移注意力,缓解枯燥。“两件枯燥事情完美结合,真是绝配!”
学习充电。4月16日,听取中国疾控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副所长董小平教授讲座;5月1日,听取中国疾控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副所长舒跃龙教授讲座。他还带了6本书,工作之余学习。看病、锻炼、学习之余,他们还开展了到当地中资机构义诊、进行党日活动等。
有付出就有收获。当地媒体HWOKO,国内健康报、江苏卫视、南京晨报等媒体对医疗队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5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姚村镇姚村村杨永峰老家,杨永峰的母亲常保云说:“孩子去那50天了。我每天都想他!”杨永峰的本家哥哥杨爱林高兴地说:“永峰学习好,工作干得好,是我们下一代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杨永峰的同学、姚村四中毕业生李先生说:“永峰不好说话,但人很热心。在微信圈里看到他去外国救援,就从网上搜了搜关于他的事,发现他还在好大夫在线网上建立了个人账号,帮助病人网上挂号、咨询。他不仅是南京二院的骄傲,也是我们林州的骄傲。期待他和同事们早日凯旋归来!” (郭山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