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忆林钢会战

  发布日期:2016-08-12 11:28:21   来源:红旗渠网   作者:常全生   我有话说


当年会战场景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钢铁产量一直徘徊在6000万吨上下,这与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和战备形式很不相应。

1969年,中央提出加大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发展的要求,河南省也随之提出了1970年钢铁产量要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的口号,并决定在信阳地区(信阳)、安阳地区(林县)、南阳地区(云阳)、新乡地区(济源)、三门峡地区(渑池)、平顶山地区(鲁山)分别建六个小而全的钢铁厂。安阳地区把厂址选定在林县,并同时成立了林钢筹建指挥部,指挥部选定了郎垒大楼为办公楼厂址。

当时姚村公社马上组织工程队到指挥部承包建厂工程,施工队1970年4月份陆续进厂住在北陵阳社员家里。施工队首先是高炉土建,半个来月浇灌起了高炉基础。没几天形势发生突变,按地委指示,林钢建设速度要加快,不能按部就班用包工形式建,要采取像修建红旗渠那样的群众性会战方式建设。筹建指挥部改成了林钢会战指挥部,指挥部由安阳地区和林县革命委员会组成,指挥长由林县副县长原红旗渠工程指挥长马有金担任,王永泉任副指挥长(常务副指挥长)。施工也不再包工而是由六个公社组织民工参战, 会战完全以军事化编制,下属六个施工营。

1970年6月 18日,会战指挥部在工地冒雨召开了会战动员大会,马有金指挥长作了动员报告,要求各公社要组织民工队伍积极参加会战,并号召要像当年修建红旗渠一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二十四小时不停,小雨大干大雨不停。马指挥长还说,谁要怕淋湿衣裳就脱掉衣裳光着膀子干,保证10月1日出铁,为国庆21周年献礼。

基础完成后,设备安装起初考虑找专业安装公司来搞,但经联系,几个安装公司都提出了些机械设备条件,而且报出的工期是一年。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安装公司要求的条件差距很大,筹建工地根本没有大型安装起重机械和器具,只有从焦枝铁路会战结束带回来的锨、洋镐、钢钎、大锤,而且工期要一年时间,这个更是不行。指挥部向安阳地区汇报后研究决定,自己发动群众自力更生组织安装。会战全是从农村生产队抽来的民工,怎么搞这么大的安装工程?会战指挥部研究分析了几个民工营后认为,姚村人有当铁匠的传统,对金属活接触多,所以就把高炉安装任务交给姚村营来干。营里知道我在山西省建安装公司和林县工程队干过安装活,就抽我来作安装技术员。我接到任务后从生产队抽调本村和西丰村常文奇、郭良平、常金存、郭书吉、郭言成、崔根生、郭加元加入安装队。另外还让营部与公社联系让公社通知各大队把所有曾做过安装活的社员从生产队抽调到林钢会战工地上来。像李家岗的李兴明,坟头村原海拴、李文德、王吉仓、范景中等。当时最大的困难是高炉制作下料和高炉结构以及设备安装没人搞过。这时候,我学习了三角函数来计算下料,并凭经验设计出了高炉倒装安装法。当时没有卷板机,我们几个人自己画图制作了人工卷板机,没有卷扬机我们制作了人工绞磨。同时进行了模型试验,在高炉基础上竖了三根5米高的桅杆。先从最上部一节吊起然后从下部插进去第二节再吊起,依次逐节提升加高。其它设备像斜桥、炉顶装置、除尘器等都利用安装好的炉壳以物易物吊装方法逐个吊起就位,就这样在没有使用大型吊装机械的情况下,完成了高炉设备的全部安装工程。河南省同时建设的六个钢铁厂林钢第一个建成,被河南省冶金厅誉为高炉安装的奇迹。在指挥部总结会上,我即兴作诗一首:“庄稼汉,安装高炉靠四卷。靠四卷,破除迷信,敢想敢干。翻身倒装闯新路,洋奴哲学靠边站……”这首诗得到了林钢指挥部、地区领导的称赞,并作为大标语写在林钢显眼的墙上。这一奇迹也登上了《河南日报》。

一号高炉投产后紧接着我们搞了机械化出铁和原料系统改造。我和沈占华等几个技术人员自己搞了电子称自动配料系统,这项发明又一次被《河南日报》点名表扬。我在会战中的一些工作得到当时各级领导认可,后作特招技术工招进林钢成为了一名正式固定工,转正后先后担任了林钢基建组施工技术员,机修车间副主任、主任,机修分厂副厂长、厂长、厂支部书记,设备科科长,生产办公室负责人,企业管理处处长等职。我在林钢工作近四十年之久,一直工作到60岁退休。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