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林州:傅氏起源地后郊村与我的情缘

「原创」  发布日期:2016-04-26 14:38:19   来源:爱林州网   作者:付渊昊   我有话说

在林州一个不起眼的狭长山沟沟里,西山高大陡峭,东岭较矮坡缓,北依万宝山,南出村口一公里方可达到城镇林清公路,这就是林州傅氏起源地东岗镇后郊村,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也给当地百姓带来了诸多不便与无奈,尤其是现在面临娶妻难问题, 不知道多少人被迫搬迁而出...




         这次小付回来乡土,不禁回想起儿时记忆,这里的古楼、古街、石板路、长岭池,苹果园。每逢节假日我可是没有少往这里跑,同学曾告诉我,我们村里的胡同四通八达,哪里都可以达到你想去的地方,我的同班同学你们现在也不知道过的怎么样...


 

后郊村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从这片热土上走出去的热血男儿,怀揣理想投身革命,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共赴国难,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贡献,后走上县级以上干部岗位的多达15人,其中副军职干部副省级干部各一名,地市级干部八名,县级干部五名。自78年恢复高考以来,大学生、专科生连年相继涌出,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博士后一人,博士生三人,硕士研究生二十五人,本科生五十四人,这些青年才俊,给这个古老纯朴的小山村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话说回来,现在小付的同班同学付振兴还在北京地质大学读研究生呢,期待他有个新的奇迹。

据林州傅氏宗亲联谊会提供资料显示,林州傅氏高祖可追溯到金元时期傅宵尔。傅宵尔原居住在东岗镇大井村一带,因逃避战乱,举家迁至人迹罕至的后郊村一带。六百余年,从后郊村迁出的傅姓或散居或聚居于林州市及周边地区,有的更以傅字打头设立村名,如姚村镇付家河,合涧大付街、小付街等。据1990年出版的《林县志》统计,傅姓在林州姓氏排名中位列第十位,总人口一万八千多人,辈份最大的十八世,辈份最小的已经衍至二十八世。


后郊村物产丰富,凡北方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一应俱全,核桃、花椒、苹果、柿子、杏、梨、枣应有尽有,在这些林果当中要数苹果最出名,色、香、味俱佳,远播他乡、誉满林州,每到收获季节,总有远客造访,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后郊村老街分上下两道大街,每条街的长度均在三百米开外,是完全用石板铺就的石板街,于民国十四年四月二十日铺成竣工,石板街完全用石头铺成。

石板街中间低,两边高,中间古板规整可方,宽度一致特具考究,供行走、流水。两边高,石板不象中间那样讲究,但也不失平缓有序,利于行走护墙护岸,整条街面忽直忽弯、忽上忽下,依势而定,井然有序,俯瞰下去犹似二条巨龙蜿蜒盘旋,近百年来一度是后郊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不可多得的人文史实。

林县从古到今,历史是“水贵如油”,为水背井离乡、卖儿卖女、丢失性命者无法考量,尤其是完全靠天吃饭的旧社会,水显的比生命都要金贵,为生存计、生命,啟一年正月十五日,信社社首傅宗義纠合乡众五十人(户),攒钱价买,傅化英地六分,傅见成地七方,共地一亩三分,价值三千九百文,作为打池之用,此池完全靠出义工挖砌而成,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饮用之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先辈,历史虽已久远,但精神不会远去。

林县“毡帽头”曾是林县游击大队的一支民兵支队,支队长是后郊村武委会主任傅绍增,支队成员二十五名,这支由二十五人组成的区小队机智灵活、作战勇敢、不怕牺牲、运转伤员、护送干部、打涉县、打老爷山、袭铜冶、打汞广、解放彰德府、打淇县,配合平津战役作战,破袭铁路线,作战勇敢,战功显赫,深得首长赞誉,龙铜冶有大功,得到二十亩袄襟滩地的特别嘉奖,使敌闻风丧胆的“林县毡帽头”是打出来的、拼杀出来的,他们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牺牲和贡献,也是后郊村的骄傲。

傅氏宗亲会长走在一张张墓碑被平填成的水渠路上,心中不知慷慨到何时...当时相应国家号召,平墓还地,村里就把所有的墓碑聚集到一起,然后修成这张非比寻常碑文路。


与此同时正好碰到前来登山的驴友们,他们目不暇接,赞叹不已在。驴友付先生感慨地说, 之前光听说过这里,但是却没曾来过,第一次来到这里,就被这里的独特风光迷住了,不禁想起上辈古人生活在如此圣地,恰巧碰到林州傅氏祠堂正在修建,等到开光庆典时会带更多家族人前来祭拜。

这儿风光秀丽,古街、古建筑保存较好,陆陆续续有新朋友从远处而来...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