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有一批明清时期的民居大院完好地保存至今,如任村翰林府、进士院,阳耳庄驸马府、盘阳卢家院、前峪天津院、中石阵刘家院等。还有一处“藏在深山人未识”,这就是近几年才发现的五龙镇七峪武家大院。虽然这处庄园被外界认识较迟,但它终归以自己高品位的历史建筑文化价值,得到了人们的赞赏。
当我们来到武家大院,细细品味这处山庄民居古建筑群,会感到它在北方现存的同类古民居大院中的文化品位是出类拔萃的。
庄园坐落地五龙镇七峪村,已经深入到太行山区淇山脚下。现存院落原是清代至民国建造,自然环境得天独厚,青山三面环顾,溪水四季萦绕,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大院山庄包括古色古香的民居房屋近百间,院落13余座,依山就势,布局有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大家族“以礼为本”的建筑艺术文态环境秩序。七峪村也因武家大院的存在,2014年7月被公布为第二批河南省传统村落。
武老殿,原名武定国。祖上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到鹤壁,又先后迁移(今五龙镇)虎山、岭子南村,到武老殿一代才定居七峪村。武氏家族以垦荒、植树、造纸为生,后逐步发展牧业、养殖业。武家经商发家成为村里的巨富后,修建了武家大院。
一进院落在河岸处修建,北依大街。正屋是三间阁楼,楼上每间有四扇四抹隔扇门,上部饰有“龟背”“步步紧”“十字如意”窗棂。隔扇窗棂,利于采光,可能为武家子弟读书的私塾之处。向北各进院落依山坡层层升高,错落有致。
院大门除南北九门相照外,各院都开有东侧门,有的圆拱券,有的四角上翘,风格迥异,精巧美观。下有青砖墙垛,柏木门框。在4号院的门楼上刻有《东铭》《西铭》,《东铭》宣扬的是儒家“诚意”“仁孝”思想。院外墙壁嵌砌拴马石,院内石凳、石阶、石门楣,精细平整。
院落内共计房屋 135间,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保存较完整的7个主院,2个夹(柴)院,损坏严重、保留部分遗址的有3座。现保存较好的有两个前院。大小不等,却一律为方正端庄的四合院式。11座大院均采取南北中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等一整套的汉族传统建筑布局章法。
最壮观的大院位于庄园北边。堂屋五间,青砖黛瓦。两头是主卧,中间是三间客厅。屋内青砖铺地,平整防潮。房前檐廊立有两根4米高的方形石柱,柱上南面边饰花纹,中刻楹联: “鸟语花香会心处,不必在远;风清月白得意时,无过于斯。”立足廊檐凝望,远山近水,房舍街衢,尽收眼底。正房两侧厢房,依山而建,上下两层。楼上有女眷卧室,楼下是佣人住处。
修建武家大院时,运输条件以及工具非常落后,一根石柱就耗费千元大洋。开始营造街道以北的六处庄院,后来又建造了街南一所大宅院。大院以东西前院为主,分上下两院,各院主房五间,两侧厢房上院三间,下院两间,民间俗称作“五裹五”,其余大院都是“五裹三”,堂屋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
厢房屋檐墀头刻有“竹、宝、松、茂”四字,寓意家居风水宝地,人丁兴旺,财源旺盛。有的刻“狮子抛绣球”“麒麟送子”等吉祥图案。
无论是用地选址和占地规模,总体布局和院落与建筑的等级形制、艺术水平、内外装饰的内容手法,均表现了当时农村富豪之家的建筑风貌与气质——阔气、文气多于商气。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从选址、规划布局到建筑设计,主人的参与意识十分重要,常常是“三分匠师,七分主人”。文化品位在民居建筑中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主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修养程度。
民国年间,国民党政府派一团兵力,驻防七峪,武氏家族与国民党官员结合,指派各村甲长、保长,专为他们征粮、征草。1945年,日本战败,解放战争枪声打响。驻七峪村的国民党兵仓惶南逃,武老殿扔下已分门立户的兄弟们,随国民党兵外逃,客死辉县。其子孙散落于郑州、四川、西安、黑龙江等地。
土改后,武家大院里小一点的房子被分给村里的穷人居住,大一点的房子成为学校校舍和村委会办公地。
建筑本属人造物境,由于景与情合,物境往往能够产生情景,即所谓托物寄情,见景生情。武家大院不仅如此,它的物境甚至可以升华到同自然或历史文化的亲和、渗透,进而产生意境,引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