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林州临淇镇封存70多年轰炸历史

  发布日期:2015-06-25 09:43:19   我有话说

1939年4月4日,突如其来的日军飞机,在林县(今安阳林州市)临淇镇庙会上投下炸弹,死伤群众数千人之多。随后的几年,日军在这个位于太行山深处的小镇上烧杀抢掠,犯下了滔滔罪行。

74年过去了,这段历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然而,一岁半时经历过这场血腥轰炸、如今已70岁的退休干部刘兴和,花费6年时间绘制了巨幅油画《血染太行》,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日军轰炸临淇庙会的血腥一幕。

【记录历史】七旬老人用画定格日军暴行

空中是来回盘旋的飞机,往下抛掷炸弹;地上是惊恐的人群正四处奔逃,或扶老携幼,或挑背着粮食,或拉猪赶羊;房屋被炸倒,燃烧后的浓烟四起;来不及逃命的百姓被炸弹击中,横尸一片……

这是1939年日军疯狂轰炸林县(今安阳林州市)临淇镇的一个真实场面。68年后,一幅名为《血染太行》的油画,将这血腥的一幕永远定格,以教育后人勿忘国耻。

画这幅画的人,叫刘兴和,如今已年过古稀。

刘兴和是濮阳市人民医院的退休干部,1937年11月生于林县临淇镇北河沿村,离临淇镇不过3里多路。生活在战乱年月的他,曾经多次跟着大人进山躲避日军,也曾经亲眼目睹了日军在村里的烧杀抢掠。

“小时候大人老是跟我讲,日本人轰炸了镇上的土地爷庙会,炸死了上千乡亲,我的一个本家哥哥也死在那次轰炸中。”刘兴和说,1939年日军轰炸临淇镇时,他才一岁半。打从有记忆开始,他就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那段惨痛的历史。

刘兴和从小就喜欢画画。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他,通过不断地摸索、自学,掌握了多种绘画技艺,成了远近闻名的“业余画家”。

退休后,刘兴和经常回到临淇老家生活,在跟乡亲们聊天的过程中他发现:当年给临淇人民造成痛苦回忆的那场轰炸,如今已很少有人再提起;镇上的很多年轻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惨案。

眼看这段历史就要湮灭,刘兴和感觉很痛心。“对临淇人来说,那是一个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痛,多少乡亲死在那场轰炸当中,怎么能这么轻易就忘掉呢?”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当年那段历史的想法,在他脑海中越来越迫切。

2001年6月,经过两年的酝酿思考,刘兴和开始创作油画《血染太行》。在绘画的过程中,他多次到当年轰炸事件亲历者家里走访,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6年努力,终于在2007年6月完成了巨幅油画《血染太行》。

【血腥一幕】庙会突遭轰炸

站在这幅长1.8米、宽1.4米的油画《血染太行》前,刘兴和用手指着,慢慢讲述68年前,日军在这个位于太行山深处的小镇上烧杀抢掠犯下的滔滔罪行。

1939年4月4日(农历二月十五),是临淇镇一年一度的土地爷庙会。

镇子东头的会场上,唱戏的、做买卖的、看热闹的,挨挨挤挤足有上千人。那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经深入华北腹地,但临淇镇因为地处太行深处,还没有受到过战火的侵扰。这里的人们依然像往常一样,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下午3点左右,正是会上人最多的时候。突然,一阵巨大的轰鸣声从头顶传来,人们惊讶地抬头,发现从镇子西南方向飞来三架飞机。

善良的人们还没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飞机就一个俯冲,在会场东南角的阎王殿上投下了第一颗炸弹,阎王殿顿时成了一片火海。

原本平静的人群,顿时炸开了锅,大人叫、小孩哭,不辨方向地四处逃散。三架飞机交叉着低空飞行,将不大的会场包围得严严实实,哪里人多就往哪里扔炸弹。

整个会场哀号阵阵、血肉横飞,两个多小时的轰炸,让这里成了血腥的人间地狱,赶会的人们死伤无数……

【痛苦回忆】躲在墙根下捡回一条命

在临淇镇临淇村,记者找到了一位叫张文科的老人,日军轰炸庙会的时候他就在现场,并且幸运地活了下来。今年已经89岁高龄的张文科,非常清楚地记得当年庙会被炸时的惨烈场景:

1939年,张文科21岁,是临淇镇上一家饭店的小伙计。4月4日下午,饭店掌柜的叫他往会场上送饭。他刚干完掌柜交代的活儿,正在会场东头的土地庙前跟人聊天,日军飞机在阎王殿投下了第一颗炸弹。

一声巨响之后,赶会的人们才仿佛明白了点什么,开始哀号着四处逃散,整个会场乱成了一锅粥。张文科多了个心眼,他逆着人流跑向镇子西头,趴在一堵墙下面的阴影里。“我想着这样日本人可能看不见我。”

飞机擦着树梢掠过,张文科惊恐地抬头,发现其中一架正朝他俯冲过来,他甚至看到了飞机翅膀下面血红的太阳旗。张文科赶紧往旁边爬了十几米,刚停下,一颗炸弹就在他刚才趴的地方炸开了。顿时,碎砖烂瓦像雨点般的落在张文科身上,几乎把他埋了起来。不过他算是捡了一条命,只有胳膊被飞起的砖块打中,血流了一身。

张文科趴在墙根下面一动也不敢动,只听见会场方向不断传来沉闷的爆炸声,“响了有100多声,炸弹扔完之后还用机枪扫射。”张文科回忆说。

这些细节,都一一出现在了刘兴和的画中。

【劫后余生】土地庙救了几百人

在老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临淇镇当年的会场。68年过去了,当年的会场,如今早已成了人们安居乐业的集镇,阎王殿盖成了小学,土地庙毁于一场大火,当年的遗迹早已无处找寻。

在现在临淇镇中心小学、原来阎王殿的东围墙前,张文科告诉记者,当年这里是土坯墙,很多人跑到墙根下躲避,结果被日军飞机用机枪扫射,躲避的人们全部遇难,死尸摞了好几层。

沿着围墙往北走大约200米,破败的土地庙就隐身在一片民居之中。土地庙正殿在一场大火中被焚毁,只留下两堵山墙左右对峙;配殿和跨院被改建成了民房;拜殿早已破败不堪,里面堆满了居住者的杂物;小小的院子里荒草蔓延……

这座土地庙当时在会场的最西头。轰炸一开始,附近赶会的人们如潮水般往土地庙里挤,三间房大小的土地庙里挤得满满当当。日军飞机当然也发现了这个目标,但奇怪的是,扔下来的炸弹只炸断了庙门前的一棵椿树,其他的都没有爆炸。躲在土地庙里的几百人躲过了一劫……

庙会上的其他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日军飞机的追逐下,他们辨不清方向地四处乱跑,成了日机的活靶子。

临淇镇居民张文全当时也在会场上。据他回忆,会场中间搭着个“劝教棚”,是劝导人们信教、多做善事的。炸弹一响,“传教士”就大声呼喊叫乡亲们都到棚子里躲避,说这里“有神灵上帝保佑,飞机炸不着”。上百人争先恐后地涌到“劝教棚”下,却给日军飞机提供了一个最明显的靶子。几个炸弹下来,“劝教棚”被炸成了一个大坑,上百人瞬间就这样血肉横飞。

会场最东头是一片卖棉花的场地,日军飞机几轮狂轰滥炸之后,这里燃起了冲天大火。一架日本飞机始终在棉花场上空盘旋,看到有人往外跑就用机枪扫射,不让一个人逃出去。结果,200多人在这里被烧成了焦炭……

【勿忘国耻】6年艰辛终成巨作

整个创作过程,刘兴和边走访边作画,不断地补充细节。6年之后,2007年6月,70岁的刘兴和终于完成了长1.8米、宽1.4米的巨幅油画《血染太行》,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日军轰炸临淇庙会的场景。

这时,张文科老先生已经89岁高龄了。当看到刘兴和创作的油画,张文科用颤抖的声音连声说:“像,真像。当时会场上就是这个样子。”他用手颤巍巍地指着画面上的土地庙,说自己当时就趴在土地庙西边不远的墙角下。

张文科说,轰炸过后没多久,日军就开到了临淇镇,杀人放火,抢劫财物,犯下了数不清的罪行。他本人就两次被日军抓了壮丁。第一次趁看守不备,他钻下水道逃了出来;第二次他被派去牵牲口,他借口“皇军”叫他出去办事,大摇大摆地逃出了日军营地……方舟网讯:

在《林县志》上,关于临淇镇庙会遭日军轰炸的事件,并没有太多记载,仅有一句“民国28年(1939年)4月,日军飞机3架,从邯郸、安阳县飞入林县,对城关、合涧、东姚、姚村、临淇、任村、横水等集镇轮番轰炸7天”。

从《林县志》上记者了解到,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多次派遣飞机,对林县城及主要集镇狂轰滥炸,12次派日伪军进犯扫荡,林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严重损失,被日伪军屠杀的干部群众达14291人,烧毁房屋3.3万多间,抢掠财产无数。

张文科说,在1939年4月4日,日军轰炸临淇镇之前,镇上从来没有来过日本兵。正是这场惨绝人寰的大轰炸,给临淇人民留下了血与火的痛苦回忆……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