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隔开了历史和今天,但红旗渠留下的一串串真实数字,却足以引领人们穿越时空,触摸岁月烙下的印迹,感受当年的力量
8/12
林州,旱,一句话:一年12个月,林州人8个月都在找水吃。建国初,全县550个行政村中,30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跑2.5公里取水的有 181个村,跑5公里以上取水的有126个,小麦亩产只有30公斤,秋粮亩产不到50公斤。“早上糠,中午汤,晚上稀饭照月亮”,缺水让林州人民祖祖辈辈熬着苦日子。遇到没有一滴水的大灾之年,林州人只能外出逃荒,因此林州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逃水荒”的地方。
6865.64万元
这对于当时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林州人,不是一笔小数。在6800多万元的总投资中,国家投资为1025.98万元,仅占比14.94%,其余超过85%的投资都来自于地方和群众自筹。当时,林州全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不到700万元,为节约资金,林州人土法自制水泥5170吨,自制炸药1215 吨,分别占工程总用量的77.1%和44.3%,而工程中所需石灰全部实现自给,仅材料消耗投资就节约了1293.92万元,占总投资的17.9%。
1500公里
林州人用双手在太行山上凿出的那条飞天长渠却有1500公里长,足足是林州到北京距离的3倍之多。1969年建成的红旗渠干渠支渠遍布林州全境,10年间,林州人民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林州人用双手刨出的太行山石,可以修建一条北起冰城哈尔滨南至花都广州,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潇潇洒洒横贯中国。
1/8000
全长70多公里的穿山干渠,渠底纵坡只有1:8000,即每8000米长干渠垂直落差仅1米。“当时缺少先进测量设备,很多农民都是靠自创土法测量。”参与红旗渠修建的劳模张买江说。在峭壁上凿出一条几乎没有误差的渠道,除了那一股子匠人精神,更证明了修建红旗渠并非只靠蛮力。红旗渠的十年建设,为林州培养出大批技术人才,其中工程师200多人,优秀石匠3万多人。
50年
按现在标准,砌石渠道使用寿命一般在20-30年间,而红旗渠历经半个世纪风雨,依然携一渠漳河水流淌不息,仍被林州人视为生命之源。红旗渠灌区管理处统计显示,50年间,红旗渠累计引水125亿多立方米,灌溉农田超过4600万亩。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副处长葛新卫介绍,虽然红旗渠曾多次遭到上游水源减少、渠道受损的影响,但时至今日红旗渠仍不可取代。目前,在林州市80多万亩的耕地中,红旗渠灌区面积超过54万亩,占比近7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