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长江支队林县籍队员追记之二——扎根闽南

  发布日期:2014-11-24 11:51:57   来源:林州新闻中心   作者:付云周   我有话说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海滨,闽江穿境而过。元朝时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相当于府的行政区划),明朝时改为八府,历清朝无变革,故有“八闽”之称。

还有一种说法。晋时中原战乱不断,中原大族南迁,始入闽者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后先在今闽北地区及晋安(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闽南沿海迁居,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故称“八闽”。

福建是蒋家王朝败亡台湾的最后一站。

筹粮支前

1949年8月11日,长江支队、华东南下干部(200余人)和在福建坚持地下斗争的干部,由新成立的福建省委组织在建瓯召开会师大会。会议要求:首先做好接管工作,发动群众开展征粮征款,支援前线,吃饱饭,打胜仗;其次,开展剿匪、除霸,稳定人心,安定秩序。这几项工作必须紧密结合,不能单打一,一切保证支前。

其时,三野10兵团10万余人正在与国民党18万残余作最后的决战,巩固现有解放区、筹粮支前是压倒一切的任务。

还未全部解放的福建,刚成立了两个地委,一是建瓯,二是南平,分别由太岳、太行各一个大队接管。长江支队第五大队负责接管的龙溪地区(漳州),当时尚未解放。其时,隶属第五大队的120多名林县南下干部,主要任务是和第五大队成员一起服务支前工作,随军前进,解放一个县,就接管一个县。1949年9月23日,漳州除东山县外全部解放,长江支队第五大队成员才全部进入漳州。

新来乍到,立足未稳,就面临紧迫的筹粮重任,这对数千名南下干部来讲,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刚刚解放的福建,满目凄凉,遍地饥饿。一方面老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另一方面地主、恶霸、土匪屯粮抢粮,蠢蠢欲动。一方面是广大群众对新来的军队和干部缺乏信任,敬而远之;另一方面国民党残余、潜伏的特务勾结地主、恶霸、土匪,造谣惑众,趁机作乱。

“吃苦并不怕,但最大的问题是语言不通。”石有泉,1929年10月出生,原康镇人,南下时任漳州市海澄县司法科科长。他在谈到他和战友刚到漳州的情景时说。

语言不通,就得找“翻译”。先是通过当地干部联系积极群众,但等人一走,曾和长江支队队员接触的群众就遭殃了。“连江县小沧乡一个姓林的户籍员,在工作队走后,就被地主活埋了。”张全金,1927年10月出生,桂林镇人,南下时任长泰县委宣传部干事、县委秘书、办公室主任,现在是漳州市长江支队研究会名誉会长,他在讲到筹粮工作队刚下乡的困难时说。

“一个人不敢单独出去办事,不带武装根本进不了村。”郝锦章,1931年出生,采桑镇葛木村人,南下时在海澄县组织部工作,现在是漳州市长江支队研究会会长。他在说到当时情况时说,国民党残余、特务勾结地主、恶霸、土匪,与新政权为敌,气焰十分嚣张。

漳州下辖的南靖县是土楼之乡。1950年3月16日,一个叫梅林的屯粮点被土匪包围,刚筹集的11万斤粮食可能被抢,情况危急。征粮工作队组织公安、民兵队伍奋力反击,打死3人,打伤一人。28日,土匪卷土重来,又被击溃。

“筹粮支前15个月,南下干部付出了血的代价。仅在1950年,地主、土匪、恶霸、特务相互勾结,打死、活埋、致残海澄县干部群众61人。”石有泉曾参与南下海澄纪念册的编写工作,时间、人数记得清楚。

“土匪抢走老百姓的粮食要夺回来,地主手里的粮食要强征出来,不法粮商的要征借出来。群众看到我们和他们一条心,积极性很高。”王治国,1928年10月出生,东岗镇人,南下后曾任东山县县长。说到当时怎么筹粮,老人声音高了许多。

当时,福建各县实行的是旧政权时的税收制度,乡、村两级的底册都在甲长、保长手里。出布告让他们自报,他们不配合,只好把他们“请”到区公所,严令他们交出来。在吃清底子后,废除旧税收制度,实行老解放区的派购制,按田地亩数征派。这样一来,老百姓高兴了。因为这不是国民党时的办法了,实事求是,该谁缴多少,就缴多少。一听说没收了地主的粮食,群众很高兴,抢着往兵站运送军粮。建瓯一个区,仅用4个月就筹粮600万斤。

规范合理的粮食征购制度和紧紧团结群众打击地主、恶霸、土匪的政策实施,使南下干部入闽后的第一项工作进展神速。但福建尚有5万匪患,土地改革还未进行,朝鲜战争业已打响,更为严峻的考验还在等待着南下干部。

土改镇反

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在福建搞了名目繁多的匪特应变组织,溃散士兵与土匪集结山头,公开与人民为敌。不少特务与当地惯匪勾结,明散夜聚,抢劫民财,杀害干部群众。逃往台湾、金门的特务机关不断派人携带武器、电台,潜入福建“收编”土匪,伺机反扑。

“土匪与特务嚣张得很,晚上街上除了巡逻值勤的干部,基本没有群众。”崔五喜,1928年9月出生,合涧镇人,南下时任海澄县公安局通讯员。他在谈到解放之初的治安形势时说。

嚣张到什么程度?一、公开给县长、公安局长送恐吓信,要人民政府限期“缴枪”“交权”;二、县城和集镇周边的土匪、特务,一到晚上就在政府周围打枪、扔手榴弹,制造混乱;三、山上的土匪明目张胆四处向群众“派粮派款”,勒索群众钱物;四、在县与县的交界处,山上土匪公开搞“阅兵仪式”,向人民政府示威;五、强迫、收买当地民兵上山为匪,暗杀、活埋区干部、民兵、农会代表;六、造谣惑众,散发传单,制造“世界大战就要发生”等谣言。那时,相当一部分山头、孤岛仍被反动势力控制。他们公开叫嚣:抓一个本地干部赏50个银元,抓一个南下干部赏100个银元,抓一个区以上干部赏200个银元。

海澄县(后改为龙海市)是漳州较小的县,也是南下林县人较为集中的县。在1951年,该县被土匪、特务杀害的干部群众就有30多人。海澄县内溪乡六口碑村陈森淼一家6口,一夜之间全被杀害。该县大土匪黄河东一人就背负130余条人命的血债。

1950年10月以前,福建的剿匪镇反工作存在右倾偏向,群众颇有意见。他们说,共产党啥都好,就是对坏人有点手软。为此,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活动的右倾偏向的指示》,福建大规模以打击土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反动会道门头子为重点的镇压反革命运动正式展开。当时,就运动进展情况,县委书记还要直接向毛主席汇报。

此前的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两个文件,要求放手发动群众,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县、区分设土地改革委员会,党委一把手直接领导土改。1950年 11月30日,福建省委第四次扩大会议作出《关于加紧剿匪镇反及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决议》。土改与镇反同时展开,以土改赢民心、建新政,以镇反平民愤、助推土改。

在同土匪、特务、恶霸、反动党国等反革命势力的斗争中,区一级基层干部始终处在斗争的最前沿。1949年底至1951年底,共有34名南下干部,为福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就有林县的马玉俊。

马玉俊,曾用名马全,东姚镇安家峪村人,1919年出生,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下后任海澄县第一区区委副书记、组织委员。1950年7月 10日下午,当地匪首苏万才潜回老家活动。马玉俊获悉后带民兵前往围剿,在与土匪的战斗中,马玉俊身中三弹,英勇牺牲,时年31岁。

“关他一批,抓他一批,杀他一批,管他一批,不消灭土匪、特务、恶霸决不收兵。”1950年10月以后,随着土改工作的进展,剿匪镇反运动集中展开。当时,各县、区采取的主要措施为:一、依法镇压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二、联合县大队,发动群众,组建民兵,捕捉散匪;三、与驻军、公安武装合作,进剿团匪。到 1951年底,仅海澄县就消灭匪特9股,击毙匪首、特务155人,镇压恶霸47名。1952年底,福建境内的主要土匪、特务势力被全歼,人民政权得以巩固,人民群众敢说话了,与新政权的关系更为密切。

林县的土改进行得早,尤其是“桑园整编”以后,林县的土改不仅进行得彻底,也为其他解放区积累了成功经验。有了土改的经历,林县的南下干部在福建当时的土改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先是设立减租、减息试点,而后建立农会、发动群众诉苦、划分成份,最后没收地主剩余的生产资料,征收富农多余土地,对土地、生产资料等进行再分配。海澄县是1950年福建确立的首批土改试点县,1950年12月开始,到1951年3月完成第一批土改。整个漳州市在第一批土改结束后,109个乡的农民每人分得稻谷72斤,平分地主房屋8160间,平分农具和家具8.52万件、耕牛1500头。

漳州地处闽南,与台湾距离最近。当时,在剿匪镇反工作告一段落后,漳州还面临艰巨的海防任务。1953年7月16日,国民党“反攻大陆”首选漳州市东山县,他们以四个主力团、两个海上突击队、两个伞兵中队共13000余人,在飞机、军舰、坦克掩护下,向东山发起猛攻。已是东山县县长的谷文昌身先士卒,带领训练有素的“东山民兵”积极支前,发动群众保卫家园,最终东山保卫战取得了辉煌胜利,共歼敌3379人,击沉和缴获舰艇7艘,击落击伤飞机2架,缴获轻重机枪128挺……毛主席在接到捷报后称赞说:“东山战斗不光是东山的胜利,也不光是福建的胜利,这是全国的胜利。”

东山保卫战的胜利,为福建赢得了长久的和平。从此,南下干部与福建人民一起开始了建设福建、繁荣福建的伟大征程。

建设闽南

从县政府成立,到废除福建旧有的乡镇保甲制度,成立区公所、村公所,从开展人民政权选举到建乡立镇,到1958年,福建全省的地、县、乡(镇)、村四级政权全部建立完善。在南下干部接管龙溪(漳州)之时,除少数干部留地(市)直机关外,大部分参加组建了漳州下辖的县、区级党政群团领导班子。尤其是地处太行山区的林县人,更是克服了人地两生、语言不通、气候不适、习惯不同、环境复杂等一切困难,在地处闽南的漳州地区扎下根来。

在老解放区成长起来的林县人,把闽南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工作中勇挑重担,生活中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和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解放福建、建设福建中屡立新功。1950年 10月,漳州开展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在“林县南下干部”比较集中的海澄县,人民群众踊跃捐款捐物、报名参军,曾捐献“海澄号”战斗机一架。此后,一大部分林县人相继走上领导岗位,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了福建人民的幸福不辞辛劳,甚至流血牺牲,书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奋斗篇章。林县南下干部谷文昌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一个铭刻在人民心中的共产党人。

1950年5月,谷文昌从漳州出发随解放军渡海峡(八尺门海峡,东山与大陆的分界线)解放东山岛,先后在东山县担任城关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1964年调任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文革”期间下放宁化县农村劳动,1972年后曾任龙溪(漳州)林业局长、农办主任、副专员。

千百年来,东山人民被风、沙、旱、涝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已是县委书记的谷文昌为此经常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做梦也在想着战胜风沙,根治旱涝。“挖掉东山穷根,必先制服风沙。”经过多次讨论,县委、县政府思想统一了,谷文昌带领群众踏上了治理风沙的漫漫征途。

谷文昌带着林业技术员,探风口、查沙丘,走遍了东山的大小山头。他走村串户,和干部、农民促膝谈心,制定了“筑堤拦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方案。 1956年,东山县第一次党代会通过了全县绿化、根治风沙的决议,谷文昌号召全县人民“苦干几年,将荒岛勾销,把灾难埋藏海底”。1957年,调查组在一个村的沙丘旁发现了6株挺拔的木麻黄,谷文昌第二天就带着县区乡三级干部来到6株树旁。木麻黄在这里能活,全东山岛就能种活。1958年,谷文昌亲任指挥,发动群众和驻岛部队、机关干部、工人、学生,种下1000多万株木麻黄、黑松、相思树幼苗。不料,连续一个月的低温,刚种的树苗仅仅成活了9棵。谷文昌痛心地来到种树现场,对技术员和随行的同志说:“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大家看,不是活了9棵吗?能活9棵,就能活九千、九万棵,绿化全东山。”吃一堑长一智。东山县委组成了以谷文昌任组长的试验小组,种下了20亩木麻黄试验田。为了在全县造林,东山制定了新政策:国造国有,社造社有,房前屋后个人所有。政策调动了群众积极性,试验坚定了群众信心。从1959年开始,连续三年,天一下雨,东山人民就冒雨出动,先后植树8.2万亩,400多座山头、3万亩沙滩,全披了上绿装。几年下来,全县形成每条50至100米、总长达194公里的177条林带,覆盖了东山大地。

东山解放后,面临一个特殊的群体。当年国民党撤退台湾时,从东山县抓走了17岁—52岁的男子4700多人。如果按当时论,这些被抓丁的家属应是“敌伪家属”。时任组织部长的谷文昌大胆提议,将“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对他们不歧视,经济上平等对待,困难户予以救济,孤寡老人由乡村照顾。一项德政,十万民心。1953年,国民党派重兵攻打东山岛,这些家属恨透了国民党,他们说:“死了做鬼,也愿为共产党守岛。”1958年,“浮夸风”劲吹,谷文昌顶住压力,实事求是;全国大炼钢铁,谷文昌说:“东山没柴烧,又没有矿,怎么炼?”上边催得紧,他让人砌了一个炉子应付。大办食堂群众没饭吃,谷文昌让渔业部门向群众出售杂鱼,不让饿死一个人。谷文昌下乡,和群众同吃同住不搞特殊,他虽是县委书记,但大部分时间在基层。群众说,谷书记的心里装着群众。

东山地处闽南东南海域,与大陆的最近距离不过500多米,一个海峡把东山变成了“孤岛”。“海岛变半岛”是东山人民千百年来的期盼。谷文昌说:“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他毅然拍板:修一条海堤,把海岛和大陆连接起来。谷文昌亲任组长,带领筑堤大军,经过一年多的奋战,于1961年6月筑成了一个高5米、底宽110米、顶宽 13米、长569米的大堤和一条高21米、长4公里的渡槽,不仅将天堑变成了通途,还把云霄县的淡水引进了东山。

谷文昌心里有群众,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被下放后,他千方百计帮着生产队抓生产,群众称他为“谷满仓”;在水库劳动,他任总指挥,和民工吃住在工地,经过一年多的劳动,改变了当地群众缺水缺电的历史。而对自己的家人,谷文昌总是严格要求,不让给女儿安排工作,不让给爱人提工资,不让家里添置木家具(任省林业厅副厅长时),不让给儿媳调动工作……“不带私心干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是谷文昌留给后人的铮铮誓言。1981年1月30日,谷文昌不幸被病魔夺去了生命。1986年,东山县委根据谷文昌的心愿和群众的要求,把谷文昌骨灰安葬在了东山赤山林场。1990年,东山全县青少年集资,为谷文昌塑像。丰碑,由事业和人心铸成。谷文昌把一生献给了福建,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60年弹指一挥。以谷文昌为代表的林县南下干部,把福建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书写着八闽的辉煌。他们中的多数人员,长期担任福建各级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职务,其中10多位担任了地厅级领导,50多位担任了县处级领导职务。他们是福建社会主义建设的开拓者、组织者。他们如同革命种子,在福建扎根、发芽、开花,缔造了人生传奇,创造了鼓舞后人的“南下精神”。“一心为党,四海为家,两山儿女,功在八闽”是对他们精神的真实写照。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