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泽下石阵村,有一座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的庄园。该庄园墙高宅深,环境幽雅,古色古香。这个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的庄园,就是远近闻名的刘家庄园。
说起刘家庄园,不得不提及刘振风。刘振风出身名门望族,是刘氏16代孙。刘振风的父亲刘保珍曾任过知府,刘振风曾任南阳新野县训导、座补直隶光州县训导、中宪大夫、山西候补知府等。刘振风二弟刘华风、三弟刘晓风均在京城举高官。刘振风之子刘际昌曾出任山西省汾州知府,由于他为政清廉,当地百姓把他称为刘青天。
刘振风生活简朴,谦恭礼让。传说其回乡时衣着朴素,善戴一顶毡帽,家乡人不便直呼其名,便亲昵地称之为小毡帽。其子刘际昌尽管出身名门,但每次回家乡不坐轿、不骑马、不穿官服,穿布衣,戴毡帽,百姓便亲切地称他小毡帽,将刘振风称为老毡帽。冬去春来,花开花谢,今天的石阵人只知道老毡帽和小毡帽,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名字。
刘家庄园坐落在石阵村卧羊山下。庄园前方是一片开阔地。清乾隆4年,这里的建筑规模小,直到嘉庆23年才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开始建设东院,堂楼为三层五间,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7米、高为12米,基石至房脊高15米,砖木结构。每层均为4梁8柱,楼板厚度为20厘米。屋顶蓝色板瓦瓦顶,五脊六兽,别具一格。配有东西厢房,均为5间。南北均长 15 米、东西均宽 6 米。门楼建在院落的东南方位。同时建造了后花园和客厅,后花园面积620多平方米。筑起了高大的围墙,建起了东、西、南、北大门。据说当时没有点身份的人是不允许建造如此规格的庄园的。
客厅位于庄园的中央,这是一座雄浑的建筑。3间客厅为明檐楼,东西长10米,南北宽10米,基石至檐头高4米,基石至房脊高7米,前檐廊为2米,8梁 8柱,檐柱为方形石头雕制,雕刻精细,图案逼真。前墙为木扇,一门两窗,窗户特大,窗棂为工艺品,窗格形状各异,移步换景百览不厌。屋内堂皇富丽,雕梁画栋,图案逼真,栩栩如生。屋内有屏风,屏风精雕细刻,花卉虫鸟活龙活现,令人叹为观止。东西各配厢房3间,主要招待一些显贵人士。此次施工还修建了长工、佣人住宅。筑护园堡一座,为三层小楼,长10米、宽4.5米、高12米,第三层的四面墙上留有3望孔,挺拔而森严。
道光2年,刘家翻修中院堂屋,修建八角楼。由于接受了东院堂楼的教训,中院堂屋比东院堂楼低一层,东西长15米,南北宽7 米。地平石至檐头高8米,一层留有一门四窗,二层只留有5个窗户,门楼建在小院东南方位。
八角楼位于东院东方,坐北朝南,呈八角形,9梁9柱,基石至前后檐均高5米,基石至屋脊高18米。当时有“九间九梁朝王殿,八间八梁剥皮厅”一说。刘家忌讳“八”,东西厢房便建为9间。后让朝廷知道,差人前往石阵巡视,刘际昌让人将东西厢房分别界为两个单元,避开了“朝王殿”的禁忌。在建造八角楼的同时还在庄园的东边建造了一座面积为16亩的大花园。花园南北长 、东西窄,横卧在卧羊山下,花园的南北头分别修建了15间房屋,为家丁住宅,还修建了5间私塾学堂。
民国12年,刘家动工翻修西院,西院的建筑模式与风格同中院一样。自此,东、中、西院呈东西一条线,客厅、护园堡、四座大门等建筑错落有致,庄园街、巷纵横,成方成块,南门与北门9门相照,东门与西门9门相照,南门两侧分别装有上马石、旗杆窑。
日月交替,时光流逝,刘家庄园历尽沧桑。 很多有艺术、美学价值的建筑被人为地破坏。雄伟的庄园围墙不见踪影,东花园恢复为耕地,后花园面目全非。上世纪50年代农民住宅填塞了庄园空间,长工住宅被现代建筑代替。八角楼面临着倒塌,西厢房摇摇欲坠,9间东厢房已成为废墟。
在台湾的刘氏20代孙刘贵元、刘廷怡、刘军怡最近探望故里,提出要投资恢复和修缮故居,但由于种种原因,刘氏修缮故居的夙愿没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