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林州历史上的大移民 — 我来自大槐树

  发布日期:2014-07-21 22:15:10   我有话说

图为:林州的王买金正在收集整理《林州百家姓探源》

一首民谣 一段传说

在林州民间广为流传一首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杨下老鸹窝。”

另外在林州也广为流传“老猫呼”胡大海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叫花子,长得五大膀粗,黑脸长毛,丑陋吓人,全靠沿街乞讨过日,这孩子就是马虎,村里人一见他,便说“老猫呼来了”,生怕吓着自家的孩子,都淹们闭户,不给施舍,马虎经常寒风露宿,忍饥挨饿,受尽虐待,他逐渐逐渐产生了对民间报复的心理。

林州历史上的大移民 — 我来自大槐树(视频) - 林州民间文艺家协会 - 林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

光阴似箭,恰逢明皇招兵募员,马虎成人被召入伍,他力大过人,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深受赏识,提为虎将。想起幼时受虐,心理充满恼恨,他不救提升官职,只请求皇上报仇之权。皇上不愿乱杀无辜,但又念他征战有功,折哀赐他杀一箭之地(弓射一箭的距离)。也该民间倒霉,马虎一箭射到大鹰身上,大鹰疼痛难忍,带箭猛飞几百里才毙命落下。马虎一路砍杀,鸡犬不留,直杀到箭落之处,死于马虎刀下着不计其数。

唯小店前湾村留有一老户人家,据传当时藏在葡萄架下未被发现,躲过洗杀。也有传说马虎讨饭时,夜宿该村街口,正值寒冬时节,有一老驱,出门见状,随发善心,捡些荒草给其盖在身上,马虎醒后感动万分,在幼小心灵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故在洗县时,有意放过恩人,勉于劫难。这便是马虎洗县的传说。

明代以来的数百年间,上面这首民谣以及“马虎洗县”的传说广为流传,妇孺皆知,据王买金收集整理的《林州百家姓探源》记载,林州现住人口的90%以上是在明朝年间从山西来的移民。洪洞大槐树何以使万民为之萦怀,我们不妨追溯那扶老携幼、挥泪离乡的移民史。

林州大移民 — 大槐树(视频) - 林州民间文艺家协会 - 林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

明初移民的历史背景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致使国库空虚,民怨沸腾,农民起义日益频繁,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对农民起义予以镇压,竭尽残暴之能事,争城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之民十亡七八,以至于“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亦爆发于一时。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水旱灾害,山东18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大蝗灾亦有18次之多。元末兵燹之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淮以北鞠为茂草”。再次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道路皆阻塞,多是无人之地。明政府鼎革之始,由于人粮剧减,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例如名城开封由上府降为下府(《明太祖实录》卷96、193),洪武十年(1377),河南等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同上卷120、164)。洪武十七年,又把全国不足三千户的三十余州降为县(同上卷25)。为了巩固政权,恢复生产,明政府采取了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是为洪武移民,而“靖难之役”之后,又有永乐迁民之举,这样,我国历史上有组织的、最广泛的迁民活动持续了近50年。

明朝政府移民的原则是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广的地方。洪武初曾有定制,对北方郡县的荒芜田地,召乡民无田者垦辟,每户给十五亩,又给二亩地种蔬菜,有余力者不限亩数。同时还规定皆免三年租税,以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山西,不可避免地成为明初迁民之渊源。因为,当元末中原地区兵乱荒疫之时,“表里山河”的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由于自然地理的因素,中原地区的水旱蝗疫较少波及山西,战乱亦少,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邻省,山西就显得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相邻诸省亦有大量难民逃亡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稠地狭的地区。元人钟迪在《河中府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据《明实录》的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河南人口为1891000人,河北人口为1893000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030450人,比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还多近30万人。明初规模较大的移民有十四五次,每次移民动辄数千户,甚者户数逾万。当时山西移民主要来自太原、平阳二府和潞、泽、辽、沁、汾五州,即以今太原、临汾、晋城、长治等地为移民的集散中心,而以临汾附近的洪洞为最,这与洪洞县人口稠密,又地处交通要道不无关系。

古大槐树与移民的关系

万民萦怀的大槐树,在洪洞县城北二里。这里有座广济寺,为唐贞观年间(627—649)的建筑,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唐宋以后又建有驿站,房舍宽大,常驻驿官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差事务。大槐树就在广济寺旁,驿道从树荫下通过。因临近汾河滩,河滩上的老鸹便在古槐树杈间构巢垒窝。明初迁民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荟萃之所,由此而散奔冀、鲁、豫、皖。据《明实录》记载,移民活动大多在晚秋进行,此时槐叶已凋落,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凝眸高耸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不忍离去,频频回首,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的家乡标志。从山西迁徙四处的人们,寄居他乡,把洪洞大槐树、老鸹窝的故事流传给后代,聊解思念故土之情。天长日久,洪洞大槐树的故事不仅国内妇孺皆知,而且随着一些侨胞飘洋过海,广为传述。

明初移民的地理分布

根据《明史》、《明实录》以及大量的家谱、碑文记载,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元末的河南十分荒凉,自然成为明初移民前往的重点地区。河南省移民以洪武朝迁者为最多,其次为永乐朝。据现在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河南的移民约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来自洪洞县,许多家谱、碑文直接言明迁自洪洞,如辉县穆家营村《穆氏家谱序》云:“我穆氏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乱柴沟,初迁河南省卫辉府邑西南距城三十里穆家营庄,历居数世,至万历年间又迁于获邑西北隅距城十五里穆家营。”这些迁至河南的移民分布在今洛阳、郑州、开封、长垣、安阳、内黄等近80个市县。从河南移民的分布情况来看,恰以黄河和淮河流域为多,这与黄淮间灾害有关,也和元末农民起义的路线相仿。永乐四年(1406)明政府迁都北京,为巩固中枢之地,多次移民河北地区,移民的分布以当时北京、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名府所属县为多,现有据可查者总计约70个县市。据河北、北京民间家谱、碑文所载,永乐年间自洪洞迁入者颇多,移民迁入后多以姓氏为村名,也有以迁出县名为名的,如北京郊区的“屯留营”、“长子营”。河北地区移民分布很多,这与“靖难之役”河北战乱严重以及迁都北京有直接关系。迁往山东的移民主要分布在当时的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青州府,现山东有据可查的移民点就有泰安、曲阜、临清、肥城、济南、聊城等60余市县。安徽是朱元璋的家乡,他起兵于此,转战江苏、湖北等地十余年,与元军殊死相战,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人烟”。明初移民,以此地为先,据《明史·太祖本纪》载,在洪武九年十一月,“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于凤阳屯田”。今安徽、江苏、湖北有据可考的移民点有凤阳、安庆、襄樊、徐州、南京等20余市县,这些移民点大多在淮河流域,就地理位置而言,大部分靠近河南,元时这些地方大都属河南行省。另外,在今陕甘宁地区还有韩城、米脂、宝鸡、天水、镇原等30余个移民市县,以渭河谷地的分布最为集中,此为关中通往陇西的要道。明初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在后来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广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处之民散移四处者,仅此一例而已。

明初移民的历史作用

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首先是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增加,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移民地区的人口显著增加,河南地区洪武二十六年(1393)人口为1912542人,到弘治四年(1491)增加为4360476人。其次是耕地面积大量增加,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垦田总数达850万顷,较洪武元年增加了四倍。由于人口和耕地面积的增加,生产迅速恢复,田赋随之增加,不少府县为此升格:开封府由下府升为上府,凤阳、太原、西安皆升为上府。总之,移民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使明朝的封建统治得以巩固和发展。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