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州城东的龙头山顶,矗立着一座高约20米的7层古塔,这就是龙头山文峰塔。
此塔建于何时?为何建于此地?又为何以“文峰”命名?查阅一下林州史料,便不难找到答案。
在从明崇祯丁丑到清康熙丁未的30年间,林州先后有杨汝经、刘远芳、牛应征、阎鹤升、王辅远、牛君藩、王鼐、刘泽博8人考中了进士。也就是说,在这30年中,平均每隔三四年,就有一名林州人金榜题名。然而,自刘泽溥之后的140余年间,林州却再也没出过一个进士。这一反常现象,在当时的林州各界引发了许多猜测。
林 州城西山名曰“林虑”,峰峦耸矗,壁立千仞,在《地理经》中谓之“虎山”。城东山矮势缓,绵延起伏,谓之“龙山”。左右两山高程的悬殊及山形的差异,造成 了右高左低,虎强龙弱的不平衡态势。这时有人便认为,林州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因“地利”因素缺失,才造成域内人才难以成名。清乾隆11年(1746),伏羌举人巩敬绪,调任林县知县。他上任后,听信这些风水专家的意见,认为林县要想出人才,必须培弱抗强,补东抑西。经过实地考察,最终拟定在城东龙头山顶建座石塔重振“文风”。
乾隆12年,工程正式开工,数月之后,一座三层高的石塔便告完工。至道光17年(1837)夏初,时任知县袁铭泰又继而续之,将3层改建为7层,并将此塔命名为“文峰塔”。
因 为这座塔建在众目睽睽的龙头山顶,所以,在后来的林州,便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民间传说。其中有个故事说,龙头山原是一条青龙变的活山,不但能长高,还会昼伏 夜行,如果它能喝到南关大池里的水,林县就会出一斗芝麻数量的官。有一天,一“南蛮子”路过此地,看出了其中的奥秘,便说龙头山是条恶龙变的。如不把它镇 住,将后患无穷。县官信以为真,便依照“蛮人”的指点,在龙头山上建起了这座石塔,把青龙压死在了塔下。原来说林县能出一斗芝麻数量的官,结果出了一斗芝 麻数量的建筑工匠。
传说终归传说,它原本就没打算承担历史责任。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故事和林州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在此后的道光戊申至清光绪癸卯间的55年中,从林州这块大地上又走出了申逢吉、刘曦、田景瀛、李诗濂、吕慎修、董应遴、李祖光、李仲鸾、逯懿、李见荃、吕慰增、张家骏12位进士和50多名举人。从史料记载来看,这些成绩如实记载了一邹(邹蔚祖)二周(周百顺、周起滨)等几任知县尊师重教之功。至于“林州工匠”一说,据史料记载,远在明朝初年,林州工匠就已名扬全国了。
文峰塔始建至今,已经260个春秋,重修至今又170余年。在此期间,它经历了多次地震和暴风骤雨的考验,仍安然无恙地傲立在龙头山颠。它的存在是前人企盼林州教育腾飞的历史物证,更是研究林州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份宝贵史料。1979年11月,此塔被公布为“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