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进士街,当然少不了进士爷,据史书记载,这条老街曾经出过一文一武两位进士,‘翰林府’里文进士张家骏及‘进士第’里的武进士魏五魁。走过长长的甬道,抚摸着历经流年侵蚀的斑驳墙壁,来到进士街上建造时间最早的“进士第”。进士第建于清代,共由九个套院和九个独院组成,是“进士街”中最大一处宅院。魏五魁作为魏家后人能够考中进士,也许在魏贵遇见风水先生的时候已经注定了他的命运。据传,主人魏五魁曾和嘉庆皇帝是同榜考生,在科考时,曾借马给嘉庆。(采访)当然这仅仅是一个传说。魏五魁能够高中进士还是与他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中武进士后,深受嘉庆的喜爱。先后担任“京城提塘”、“晋营守备”等职,后升为“直隶乐亭营都司”,四次护卫嘉庆皇帝出京外巡,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魏五魁和家人曾多次受到皇帝嘉奖,在林州市博物馆还完整保存了当时的圣旨。两米多长的彩色绫锦上,祥云瑞鹤,富丽堂皇。用汉文和满文合璧书写,汉文行款从右至左,满文行款从左至右,合于中幅书写日期。 “卷棚顶式”的楼房,虽年久失修,但时至今日,“进士第”整组建筑群仍旧气势宏大。院子里的石榴树似迟暮的老人看护着小院,据现住居民魏文华老人介绍,他今年已有70余岁,但石榴树还要年长他许多。大院结构设计精巧,工整考究,院内斗拱飞檐,工艺精湛的砖雕、石雕等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路向西,与进士第相邻的大宅院就是翰林府。翰林府也就是张鸿逵宅院。由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曾任两湖地方官员的张鸿逵及其子侄两代人所建。其四合院式布局,坚实的外檐装修,抬梁式的屋架结构,充分体现了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岁月的变迁中,“太守第”历经张鸿逵及其长子张检之、次子张孚月两代人的不断修建,才形成了“翰林府”今日的规模。翰林府雄居西大街两侧,南北长125米,东西宽130米,约占地24亩。分为6个套院,38个独院,共有359间房屋。每套院落既相互通连,又自成一体,相邻套院均有跨院、过道相连,规整有序。在侧门两边有两个精雕青石“L”形上马石,正面浮雕竖眉瞪眼口衔环兽头。镶嵌在临街墙上的“拴马桩”形似耳朵 ,仿佛静静倾听着进士街里的岁月故事。张家族人介绍,大门檐下中间原来悬一横长1.6米、宽0.9米、首为龙凤图案的长方形大匾,右边竖刻“湖南衡阳道”一行小字,中横雕“太守府”三个行书大字。两廊柱立于鼓形石柱础之上,柱下石墩上刻八角覆莲。整座门楼建于高出地面二尺的台基之上,置三级踏步,意为连升三级。或许是府第修在福地吧,张鸿逵的曾孙张家骏中了进士,进了翰林院。 张丞实原名鸿逵,字殿华,道光年间举人。《重修林县志》称其“耿直廉介,处世不肯苟同”。张鸿逵怎么又改名为张丞实了呢?这其中又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呢? 张丞实居住之套院是主院落。仪门名曰“广亮门”,沿三尺高的石阶而上,迎面建有影壁,影壁前左转向北进二门,是南北长13.2米,东西宽9.5米的大院,座北面南的大客厅立于台基之上。刻花格扇门为五门相照,若一齐开启,则厅廊一体,宽阔轩敞壮观。可惜经过岁月的变迁,住户的不断改造,当时的壮观景象已不复存在。 张丞实的后人拿出了自己保留的,存放圣旨的长方形匣子,经过年代侵蚀,匣子上的字迹已无法完全辨认,但上头的雕龙刻凤却依然栩栩如生。小院原有个后门,可直通后楼院,现被垒砖封死了。进入后院,是张丞实住房,居中堂屋楼为寝室。西向隔断门上方浮刻“不欺室”三个大字,棱角分明,俊秀中不失刚劲。寝室外间,悬挂着一块红底金字木匾,是张丞实曾孙张家骏的亲笔题字,左上写“光绪癸卯季夏”,匾中大字为“钦赐翰林院庶吉士”。 翰林府有自己的建筑程式,主建筑布局为前客厅、后楼院、后花园,并配以数目不等的偏跨院。台阶上面的出心门楼仿照臣子在故宫出入左腋门的规制,建于主院的前左部位。厢房均为边脊起龙殿顶,两坡硬山单檐,覆以灰色筒瓦,屋顶檐角上所塑的龙头像,不仅仅是装饰物,还是屋顶防止雨水侵蚀渗漏和松散脱裂的重要部件,是建筑匠师们把实用构件与艺术造型巧妙结合起来的典范,它静默地诉说着庄园昔日的辉煌。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翰林府”历经风雨的洗礼,却依然以她古朴典雅的气质,散发着别样的魅力。 顺着进士街往西,远远就望到了石拱形券洞,这就是西门券楼。 西门券楼是西出进士街的唯一出口。建于明朝天启元年,楼台高5米,南北长12.3米,东西宽10.5米,其中券门洞高3.1米,在券门上方刻有一兽面浮雕,凶猛魁梧,成不可侵之势。券上边镌刻有风格迥异的“二龙戏珠”吉祥图。任村镇“进士街”是林州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代建筑群。两家进士庄园同街毗邻,世代相依,这在全国十分罕见。其特有的建筑体系和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