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桥建造于一九六九年,共有十四个桥孔连接而成,中共九大是在那年召开的,因此它也叫栗园岭庆九大渡槽。桥上〝庆九〞二字还清楚可见。
这桥是我们去镇上时的必经之路,每次路过这里,望着这架全部是用石块砌成的桥,端祥着这些齐齐整整的石块,总被哪些能工巧匠们感动。在那个吃不饱,喝不好的年代,工匠们是如何用简单的锤钻把这么多的石块锻凿的如此精细?没有机械的年代,又如 何磊的这么高?这么齐整?宏伟的工程建筑使我常联想到记忆中那个年代的标语、口号,《抓革命促生产》、《大干快上、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等的力量。
怀着好奇的心,我找到了当年建桥时的一个工匠――任志和同志,他给我回忆了一些当年建桥的情况。
这桥是由原康公社十四个大队一起出工修建的,一个大队一个窟,由马有金做总指挥,李清全(栗园村)做监工。那时每个大队每天至少要有30人上工干活的,春天开始动的工,秋天就完工啦。
那时的任志和刚刚二十四五岁,他就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好工匠,并且一个人就磊了一个桥墩,真是了不得。全部工程都是工人们抬的抬、搬的搬、挑的挑的苦力捕起路,架够高后磊起来的。中午没菜吃,三十多人就炒一个南瓜,咸的和净盐……
如此艰苦的生活条件,我想象不出当时近千人的建桥大军的那种场面。桥建成啦,从此这条渠解决了我们林县南半个县的吃水问题,老百姓不再为吃水问题而难以生存。它见证了我们林州人那吃苦、耐苦、智慧、勇敢的创业精神一一一林县人民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那时候风调雨顺的,渠里几乎天天都流淌着清澈的水,农民们不再为播种发愁,年年都是大丰收。同时孩子们也乐翻天,在这个没有河流严重缺水的地方,渠哪儿成了他们游玩的去处。夏天,在那烈日当空的中午,他们相约结伴,来到这大桥上,有树下乘凉的、有下渠嬉水游泳的、玩的十分开心,大家也只有在这渠水里才能找到一点游泳的乐趣!
时过境迁,老天常常一年也下不了几滴雨,如此而来很多河流都干枯了,水库里的水也无法正常排放,使得这条渠也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啦!久而久之许多渠都杂草丛生或坍塌。望着这条用心血和汗水筑成的大渠里放着这小小的水管来通水用,真乃伤心致极!以后这精美的大桥也只能成了欣赏品啦,让我们到此来观赏赞扬先辈们的精湛石功石技吧!
作者任艳红,爱林州网签约作者之一,林州原康镇栗园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