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林州人心中都有一条精神之渠,
那是红旗渠的儿女们说不完、道不尽的红旗渠故事……
1、战太行
当如火的骄阳拥抱着红旗渠里的每一滴漳河水,
那是林州人民用10年血汗谱写的生命篇章;
当革命的血涌动生命的第一股暖流,
那是太行山腰的蓝色飘带闪射着青春迟来的微笑!
时代的脚步啊!正携着浓郁的野香,
穿越丛林、山谷,跨越高山,
一把锤、一根钎、一双手,
却凿出了一个令世界震撼的人间奇迹——红旗渠!
走进历史的画卷,也走进了一个令人震撼的世界,
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
林州人民世世代代想水、盼水、找水,
一首民谣道出了林州人民多少辛酸血泪:
“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
雨大冲得粮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见。
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
旱魃肆虐的摧残着林县人的生命,
林州人民并没有坐以待毙!
敢想敢干的林州人民决定——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沿着蜿蜒的天河,如同莅临当前激情洋溢的画面,
1960年2月11日,元宵佳节,
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挺进太行山,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志未酬兮,不复还……”
一杯烈酒祭太行,出征勇士踏西来,
天寒地冻的冷,河水透骨的凉,
臂唉臂,肩并肩连成一道道人墙,
挡住奔流的河水,筑起了居室大坝……
饿了去挖野菜,困了就睡山间,
没有水泥炸药自己来造,工具坏了自己来修,
还有一群铁姑娘们,挥动的铁锤尽洒巾帼不让须眉的本色
即使是上学路上的孩子们,
也不会忘记捎块石头来,
为了红旗渠的建设涂上了不起眼的色彩……
有人说:“没有图纸你们没法建造”
他们却说:“没有图纸我们照样建起来!”
秦荣珍老人说:“世上无难事,就怕下决心!”
王天阳老人说:“只要能吃苦,啥事都能成!”
就这样,用坚定的意志和挑战
把一根绳子系在腰间,凌空飞荡,
在随风的节奏里荡漾着生命的节拍。
疾风弹奏出激昂的乐曲,我们的脉动连着呼吸的韵律,
正沿着红旗渠的名字情不自禁的走下去。
2、富太行
岁月可以风化坚硬的太行山石,
唯有精神不可随风而去!
你听,那林州人民的心愿始终在祈祷,
一种萌芽的幸福,一种久违的期待!
渠道网山头,清水到处流;
吃的自来水,鱼在库中游;
遍地苹果笑,森林盖坡沟;
走的林荫道,两旁赛花楼;
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
不缺吃和穿,不怕灾年头;
生活日日好,山区人民永无忧。
这是1958年林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随着红旗渠的建成,当年的梦想已照进现实。
历经10年“战太行”的洗礼,
上世纪80年代,林州10万建筑人才开始“出太行”,
去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续写林州人新的时代传奇,
并向世人播撒着红旗渠精神的种子。
在北京亚运村、北京西站、国家图书馆、中国大剧院……
都留下了林州人挥洒汗水的背影。
上世纪90年代,
一批在外创业致富的林州人纷纷返乡创业、反哺家乡,
为了林州实现“富太行”的目标贡献力量。
这既是林州人对故土的依恋,
也是深入骨髓的红旗渠精神对他们深情的召唤。
3、美太行
这,就是红旗渠水浇灌出来的林州人!
如今,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建设大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林州女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
追求着“美太行”的奋斗目标,
演绎着“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当代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
历久弥新,已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红旗渠精神不仅在过去的岁月里大放异彩,
而且必将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
在经历了“战太行”、“出太行”和“富太行”之后,
如今的林州人又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追逐着“美太行”梦想。
安林高速、鹤辉高速、晋鲁豫铁路穿越太行千古屏障,
与正在推进的石林焦高速在林州形成三重立体交会,
晋冀豫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轮廓已初步显现,
转型提升、城乡统筹、生态和谐、精神传承、民生幸福
“美太行”画卷正渐次展开!
4、新生活
半个世纪过去了,
亦如当年对水的渴求一样,
富起来的林州人有了新的期盼,
那便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让林州人民欣喜的是——2016年,建业登林啦!
林州,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
永不褪色的红旗渠精神,振奋、影响了一代中国人。
这是林州的骄傲,也是建业仰望的方向。
建业,一家充满责任与使命的企业,
25载扎根中原,坚持“让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 声誉卓著。
这是建业的荣誉,也是问好林州的勇气与信心。
9月17日,
建业登“林”,接待中心盛大开放,
两位彼此仰慕的传奇,此刻终于相见欢,
共赴一场开启林州人居新时代的盛宴!
接待中心人潮汹涌,
早早排起了一字长龙,大家翘首以待,
只为先睹建业的风采。
伴随着一场别开生面的开放盛典,
以及接待中心剪彩仪式正式举行,
寓示着建业真的来了!
这一来,不仅吸引了全林州关注的目光,
也让全城倍加期待不一样的建业,会带给林州怎样的人居体验?
25年,50余万业主,100多座丰碑,
建业人用执着的坚守,
实现了“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的时代使命;
10年,30万人,1500公里……
林州人民用一锤、一铲、两只手,
成就了红旗渠精神。
建业在红旗渠精神的召唤下,
终于落户中国的“建筑业之乡”,
为林州人民奉上“百城天地”这样的时代钜作,
同时也将奉上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这是建业开疆拓土的一小步,
却给翘首企盼新生活的林州人民带来了的福祉!
过去的2016年对林州人民来说是极其难忘的,
因为建业来了!
河南房企领袖“建业”登“林”了,
带着旗下新兴的“百城天地”系列产品,
来到了中国建筑之乡——林州。
对于建业而言,
带来了建业的雄心壮志,
也带来了建业的谦虚以及向红旗渠精神致敬的坦诚;
然而对于我们林州人民而言,
极有可能成为林州市人居环境的时代丰碑,
标志着林州城市建设进入新时代!
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家园,就不会幸福;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努力向上的精神追求,就不会进步。
50多年过去了,
修建红旗渠时铁锤钢钎的交响和隆隆的开山炮声,早已湮没在历史深处,
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的混交和林州人民的建设热情!
时代在变,但林州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会止步!
5、建业情 红旗根 中国梦
建业的道路,是走出来的;
建业的江山,是打出来的;
建业的强大,是干出来的;
建业人的精神,是25年的日月,积攒出来的!
1992年整个中国经济开始萌动,邓小平南巡拉开了第二轮改革的序幕,这一年建业成立;
1999年在鲜花与掌声中,建业开始反思,反思公司的发展方向、企业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坚定了省域化发展战略的步伐;
2002年站在城市和战略的高度,阳光下信守原则,成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开始在困难中坚持,在坚持中向着阳光跋涉;
2008年,港交所成功上市,开启了建业长征的新篇章,在中原崛起的大潮中,作为一名“建设者”,建业既是见证者,又是历史的抒写着!
回望过去,建业前进的节奏,与林州的发展,是那么地吻合
20世纪60年代,林州解决了水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林州解决了粮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林州逐渐开始解决钱的问题;
现在,吃饱了肚子的林州,执着地甚至倔强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林州,我们听到一串串意蕴深远的小故事:
这是一口水的故事:
张买江的父亲去山西打工,临走之前的一顿饭,就是没有一口干净水,只好用牲口喝的雨水澄清后做饭。
林州人因为喝不上这口水流落他乡,曾经为了这口水战天斗地。
如今,他们不再为一口水而担忧,
但他们只要永远记住这一口曾经喝不上的水,追求幸福、超越自我的理想就不会停步。
还有一碗面的故事:
林州人最爱吃的,是家乡的面条。一位林州籍的将军回乡,家里没有大摆宴席为他接风,而是在院子里支上了两口大锅,一口炖菜,一口煮面,人手一碗。
林州人即使富甲一方,腰缠万贯,最留恋的还是那碗面。
就像林州那首脍炙人口的《推车歌》所唱:
“只要有一碗糊涂面,也比那吃肉喝酒的气势还要壮啊!”
一碗面,盛的是本色,装的是力量。
再就是那一条渠的故事。
那是红旗渠的儿女们说不完、道不尽的红旗渠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奉献,成就了当代红旗渠精神,这就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难而不惧,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
富而不惑,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
自强不已,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
奋斗不息,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
这是勤劳可爱的林州人民带给我们时代的精神,
是中华民族的魂,更是推动我们建业人在林州这块热土上排除万难、奋勇向前的无形力量!
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徐悲鸿用他的画笔,画出了愚公移山;
解放战争的前夜,毛泽东用他的思想,讲起了愚公移山;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林州人用铁锤敲出了愚公移山;
今天,林州建业百城天地的建设者们在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座有形和无形的大山前,
践行着愚公移山……
红旗渠、建业情、中国梦,
因特殊的内涵,形成了一条影响中国的精神链。
70多年前,
中国共产党带领太行人民抵御外侮,
不做亡国奴,挺起了民族脊梁;
5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带领林县人民甩开膀子,
摆脱贫困,绝地逢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今天,建业携百城天地钜作登林,
带着“让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情怀,昂起头颅,意气风发,
带领着富起来的林州人民,去追求美好幸福的新生活,助力林州人中国梦的实现!
盼望着,盼望着……
春天的脚步近了,
红旗渠儿女们的建业新生活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