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账单被银行泄露:关于钱,聊聊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发布日期:2020-05-13 09:53:46   我有话说
 最近,艺人池子发微博控诉:

某银行泄露自己的个人账户交易信息。

相关银行也承认员工涉嫌违规操作,

银保监会已启用立案调查,

相信处理结果会水落石出。

 

这件事最可怕的是什么?

不单是自己的资产流水信息被曝光,

而是那些赖以信任的公司或产品,

可能正悄悄泄露着你的隐私。

 

 

大数据时代,

人们的生活便利大大提升。

 

网络聊天时提到某产品,

购物网站自动提取关键词,推荐给你。

和朋友说话时提到想去某地旅游,

你的声音会被抓取分析,

随后旅行网站就会推荐你当地酒店。

某电信公司客服也会天天打电话,

问你办不办宽带业务。

 

一开始你会觉得很智能、很便利,

实际上也在付出某种代价。

没有隐私,被机器窥视,被莫名骚扰...

生活仿佛裸奔,危机四伏。

 

 

某公司老总曾公开表达:

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

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聊聊生活中你可能会被泄露的隐私,

其中有技术的暗面,也是人性的深渊。

 

文章的最后,会教你具体的防范措施。

也希望大家在评论区分享「隐私防偷窥小妙招」,

保护好自己,也让更多人受益。

 

01

 

模拟一个情景:

有一天你去上班,路过一个售楼处。

一小时后,你接到售楼销售的电话。

问你是否有购房计划,

而他们主推的产品,

正是你刚刚路过的楼盘。

 

明明没有购房计划,

也没上网咨询过房价,

更没给销售人员留过手机号,

可隐私就这么泄露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

 

答案就在一个巴掌大小的机器里。

名字叫「探针盒子」

它可以被放在24小时便利店里,

可以被放在大型商场中,

也可以被与你擦肩而过的人拿在手上。

 

 

在这些人流量大的地方,

它就安静呆在某个角落,

仿佛信号接收器,

默默破解读取路过的人的手机号,

随后这些手机号,

便会以高昂价格打包贩卖给销售人员。

 

或许你会以为,这是科幻片才有的情节。

可现实就是这么可怕。

 

一名房地产销售人员,

一手拿着探针盒子,

一手随便拨打了读取的电话号。

有人接电话后,他问:

“请问你对某地房屋有兴趣吗?”

对方回答:

“我已经是这里的业主了。”

 

销售人员对着镜头洋洋得意,

你看,直接给你刚需客群的电话信息。

是不是很高效?

 

 

这种细思极恐的电话信息采集,

构成黑色产业链的上游。

无数打着科技旗号的非法公司,

致力于研究「探针盒子」。

 

02

 

你以为这就完事了?

最可怕的,

是他们还会联合各种互联网公司,

更为精准地挖掘客户的隐私信息。

 


相信你在下载APP时,
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步骤。
阅读用户服务条款,
同意APP获取你的通讯录、录音、相册,
只有点击同意,
你才能继续使用APP。

这种「胁迫」的过程,
也是你个人信息被收集的过程。


就像非法从业者展示的那样——
探针盒子可以抓取个人手机号,
APP可以通过这个手机号,
追溯到详细的用户画像。

他是谁?性别年龄是什么?
在哪工作?工资多少?
手机型号?地理位置?
是否有住房?是否有借贷需求?


挺震撼的。
他们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

从前以为个人信息的泄露,
还停留在登录网页、注册账号的层面。
如今真是防不胜防,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
马路上偶遇的那个人,
是否会对你的隐私下手.......

03

抓取完客户的电话信息,
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很多人都接到过推销骚扰电话,
主要集中在卖房、贷款、理财、整容等方面。
当你接到电话时,
多半是温柔甜美的女声。
对方会问你几个问题,
然后根据你的回答,继续推进对话。

或许直到通话结束,
你也不会意识到:
刚刚和你通话的,其实不是人。
而是机器人!


比起普通的话务员,
机器人工作效率高到不可思议。
人工一天能拨打三五百个电话,
但机器人一天可以拨打5000个电话。
单是一家公司累积拨打的,
就有40亿人次。


为了吸引客户,
这些公司还会专门搭建录音棚,
聘请声优演员模拟多种声音,
比如林志玲的声音。


个别人工通话,
还会使用各种销售话术,
刺激你的购买欲。


或许你会问,
追溯骚扰电话,
不就可以将犯罪分子一窝端了?

这恰恰是最可怕的地方。
这些电话通常启用的是网络ip,
难以追溯和追踪。
这也让相关部门的追查加大了技术难度。

04

高科技一旦被用于歧途,
就如同潘多拉魔盒被打开,
后果不堪设想。
不光隐私被泄露,还有可能损失钱财。

有这样一个新闻案件:
一名男子一觉醒来,
银行账户里的钱全都没了。


你可以试着推测一下,
究竟是什么原因?
A 银行卡丢失
B 扫过不明来源的二维码
C 在未知网站上注册过个人信息
D 点击了不明短信的链接

相信在各种科普下,
现代人的防范意识已经很强了。
以上四个选项的套路,
通常不会中招。

既然「愿者不上钩」,
犯罪分子就会来一招出其不意。
时间上,
他们通常会选择午夜作案。
为何?
因为被害人在这时会熟睡。
不会发现手机上转账刷卡的提醒信息。


技术上,
会利用「嗅探」技术实施盗刷。

这个和U盘没有区别的小玩意,
只要插在电脑上启动,
就可以扫描方圆一公里内的手机用户。
一旦这些手机的信号处于2G网络,
作案就开始了。


罪犯知道2G没有加密,
会利用这个漏洞做一个「窃听者」。
拦截这些手机号收到的短信。

因为现在各大网站APP的账户,
通常是手机号+验证码模式登陆。
这就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因为骗子既知道你的手机号,
也能同步收到你的验证码。
于是就可以隔空盗刷信用卡。
一夜之间损失数万元。


05

上述种种行径,
不仅侵犯隐私,甚至谋财害命。

还记得「徐玉玉案」吗?
参加完高考的徐玉玉被大学录取。
不久后,她接到电信诈骗电话。
对方声称有一笔助学金要转给她,
前提是要先把学费打到指定账户上。

因为前一天自己刚收到教育部门
发放助学金的通知。
徐玉玉没有怀疑,
很快就把钱转过去了。


发现被骗后,
徐玉玉和家人选择报警。
她万般自责,伤心欲绝。
在回家途中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
是电信诈骗和隐私贩卖。
嫌疑人花钱买到了5万条高考生的个人信息,
然后有针对性地行骗。

这个悲剧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徐玉玉案的罪犯最终绳之以法,
该案件还成为2017年推动法治进程的十大案件。

遗憾的是,
如果徐玉玉的个人信息没有被非法贩卖,
如果她的隐私被很好地保护着,
这一切或许也不会发生。
徐玉玉的人生,或许也才刚刚开始。

06

以上每个案例和犯罪手段,
都是当前比较流行和先进的。
这里我们做一下复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一、针对探针盒子。

它的工作原理,
是利用用户手机在无线局域网开启时,
手机会自动向周围发射无线信号。
探针盒子可以顺藤摸瓜,
找到手机MAC地址,
进而破解手机号码。


为此,我们应该做的——
就是在逛街、出行的时候,
尽量不要开启无线局域网。
很多所谓的免费WIFI,
本身就是钓鱼行骗的陷阱。
切忌贪小便宜吃大亏。
只有关闭了信号源,才能保护隐私安全。


二、针对「嗅探」进行的银行卡钱财窃取。

它的犯罪前提,
是你的手机处于2G网络。
所以当你的手机突然变成2G,
并且莫名其妙地收到许多验证信息的时候,
就说明可能被攻击了。
直接做法是暂时关闭手机,切断罪犯的触手。

由于罪犯通常是深夜作案,
所以可以在睡前养成习惯,
比如开启飞行模式。
很多人以为开了飞行模式什么也做不了,
其实可以同步连接家里的WiFi上网,
这样既可以安稳睡眠,
也不会错失微信和微博消息。


三、主流防范措施

我们应该审慎思考,
哪些软件正在窥视着我们的隐私。

不去随意扫描二维码,
不在未加认证的网页上登记个人信息。
尤其要注意——
一些来源不明的小网站、
以及不正规的第三方应用软件,
一旦需要你的个人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认证,
请一定要慎重。


四、个别软件的权限功能需要筛查

比如下载应用程序后,
应在设置中调整软件权限。
是否同意获取你的通讯录和位置信息,
是否同意软件进行录音、拍照等。

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
在技术的裹挟下,
我们仿佛失去了隐私的权利。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反抗。

我们能做的,
就是及时止损,防患于未然。
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杜绝任何隐私泄露、上当受骗的可能。

参考资料:
中央电视台《315晚会》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