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林州:民俗正在远去的铁匠铺

  发布日期:2017-02-07 11:15:57   来源:民间文学   作者:赵长生   我有话说

“拉起了风箱呼嗒,呼嗒,呼呼嗒嗒、嗒嗒呼呼、呼呼嗒嗒响啊,抡起了铁锤丁当,丁当,丁丁当当、当当丁丁、响丁当啊……”一曲《红旗渠上好铁匠》,从十万大军战太行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直唱到今天。人们对那个火红的年代记忆犹新,也对丁丁当当打铁的声音耳熟如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铁匠几乎已经绝迹了。

前几天回合涧老家一趟,无意中竟在古老的街道,也就是被人称为“南石棚”的路南的墙上,看见了久违的“铁匠”二字,但里面却几乎没有什么动静。难于抑制自己的好奇之心,见店门开着,便信步走了进去。

 

果然是个铁匠铺:一台烘炉,一座砧子,一部电动铁锤,一个铁匠。炉火正旺,因为是吹风机鼓风,所以动静很小。又因为是在院子里,要穿过店堂才能进入院子,所以在街上根本无法看到。再加上正是为锻件加热的时候,无声无息又如此隐蔽,要不是门外的招牌,除非十分熟悉的人,是很难发现的。

我记忆中的铁匠铺全不如此。它在热闹的但离中心集市有一定距离的“集边”落脚,炉子就在大街上,不用任何招牌。炉子上搭个简易的架子用来遮风挡雨,有两个或三个匠人,全都光着背,胸前都挂个油布做的黑乎乎的“水裙”,头上戴个风帽。除了炉子、砧子、风箱和铁锤、长柄钳子等工具外,地上还斜放着一个破烂的铁锅,里头有水,是淬火用的。

 

最热闹的场面就是锻件出炉的那一刻。只见拉风箱的伙计猛拉几下,立刻从师傅后面跑到砧子边,操起大大的铁锤,拉起架势,真像个冲锋陷阵的勇士。等师傅用长钳从通红的炉膛里夹出锻件放到砧子上,伙计的大锤便有节奏地响起来。眼见火花四溅,耳听锤声丁当,由慢而快,由重而轻。师傅左手掌钳,右手执一柄小锤,或猛打锻件,或轻敲砧边,伙计则根据师傅的手势或重或轻或慢或快地准确下锤。最后阶段,师傅的小锤也加进来,丁丁当当,特别动耳。这场面,简直就是一部美妙的乐章。大铡刀、锄板、䦆头、铁绳、菜刀、铲子、锭子,从农具到日常生活用品,凡是铁质的,他们几乎无所不能。新打出来的铡刀、菜刀,有的还要抢一抢,锃光瓦亮。一件件制品摆在那里,是杰作,自然也就是招牌。

铁匠铺之所以要设在集市边缘,我想,因为这里是通往集市的要道。人们前来赶集,除了购买日需,捎带着把损坏了的农具拿来加工修理,顺便就放在铁匠铺。等在集市上忙活完了,回家路过时,顺手也就把修理好的农具带回了家。

今天的铁匠铺显然清闲多了。趁师傅不忙,我们就攀谈几句。他姓王,合涧北边王家村人。“快要维持不下去了,准备关门哩。”他说。“活路太少,难以养家糊口了。”是啊,譬如菜刀,商场到处都是,质量好,价格不贵;即使贵一点,人们也乐意出钱。耐用,多少年也不损坏;即便坏了,马上到市场买把新的,谁还会到乡下找铁匠维修呢?再拿农具来说吧,种田的人越来越少了,农业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了,农具的损坏和维修也跟着减少。这大概就是王师傅的苦衷所在,也是铁匠生意日以清淡,铁匠铺近乎绝迹的根本原因吧?

 

语言是生活的镜子。互联网的普及,使很多网络语言大行其道,甚至不断涌现出外文音译的词汇,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迅速排挤着古老的文明。“铁匠冒冒烟,能顶木匠干一天”“打铁先要自身硬”“逮住一个打铁的,能顶好几个小二匠”“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这些曾经非常热门的话语,甚至铁蛋、铁锤、铁姑娘这些熟悉的名字,很可能也要离我们而渐渐远去了。

【作者简介】赵长生,林州市人 ,中专文凭。长期从事公安文秘工作和业余通讯报道,曾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编写出版有《林州方言快板集》两集。从事林州方言研究工作并有多篇相关文章在各级报刊发表。曾协助民俗专家王买金编写《林州村名探源》。系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汉语方言(林州区域)调查对象。河南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灯谜学委员会会员。现为林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