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向林州人民致敬

  发布日期:2016-10-29 14:58:24   来源:林州新闻中心   作者:王军杰   我有话说

我对林州的印象初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孩提时代。

那时候林州还是一个县城,称为林县。父亲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林县疙瘩头,炒菜不用油”。因为这句话,林州人给我留下了特别不好的第一印象:抠门。

后来我成了留守儿童。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母亲随父亲一起打工。他们只有麦忙和秋忙时节才回家。回家时总会带上一些柿子饼、花生饼、核桃等。核桃好吃好玩又好看,我总要玩到不想玩了才舍得吃,有时候甚至能放上好几个月。柿子饼托在手里,怎么看怎么像一坨狗屎,但是味道又极好吃,就被我们小伙伴戏称为“狗屎饼”了。花生饼吃的时候要放在炉子上烤,满屋子都会散发出香喷喷的味道,吸一口气都会解馋,就不要说那种吃起来美到牙齿里的滋味了。据父亲说,这些美味都是林州老乡送的,每年都会送一些给我们尝尝。初听我有点惊讶,林县人这么抠,怎么会舍得送我们这么多好吃的呢?父亲解释说,林县人是抠,那是因为他们受过苦,所以他们才分外珍惜。但是他们抠自己,对自己省吃俭用,对朋友却极其实诚。所以一个“抠”字,是要分两个方面来理解的。

哦!原来林州人不是“抠”,是朴实!我又有了新的印象。

后来上大学一年级时,老师组织我们去林州写生。我们去的是林州极偏远的一个叫五龙洞泽下村的地方。在那里结识了很多当地的老乡,他们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对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存有一种包容与关怀。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我认下了一个干妹妹,叫雪峰,极其腼腆和温柔,她家人对我和我的同学也自是极好。我们写生结束回家的时候,雪峰一家请我吃饭,还送了我许多自家晒的山楂干。可惜那时我因为年幼,还没有学会珍惜,毕业后就和他们失去联系了。在这么多年不断寻找他们的过程中,总是觉得充溢着温暖与想念。我眼里的林州,也因为这一个月的亲密接触而变得生动而亲切。

再后来就到了2014年暑假。我带儿子到林州高家台写生。林州的杨校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帮我联系到了高家台的一户农家,亲自驱车把我和儿子送到了目的地。每天五十元的花费,便能吃上可口的饭菜,住上干净舒适的小屋。我和儿子每天都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对群山,无限风光,无限遐想。偶尔两人也会携手走在山路上散步,看满山的山楂、花椒、苹果以及沉甸甸的柿子树。恍然世外,物我两忘。我和儿子竟然萌生了要搬家到林州住的念头。

2016年10月17日,我参与了河南省关工委干部培训班,地点定在了林州市红旗渠干部学院。这让我对林州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受。通过对纪念馆、青年洞以及红旗渠的观摩了解,我被那用血肉和意志凝成的红旗渠精神而深深打动,以至于几次落下热泪。一个靠天吃饭的山城,一群祖祖辈辈缺水苦熬的山城人,那是怀着多大的期盼和信仰才修成了这条渠!我从来没有见过把水渠修在半山腰,还能借水入山,决战十年。很难想像,一群没有技术,没有资金的山里人,是怎样在十年间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开凿了3211个隧洞,修建了12408座建筑物,挖砌了2225万立方米土石!也很难想像他们修筑了70.6公里的干渠,大大小小的支渠居然像毛细血管一样分布了全市乡镇。如果把所砌土石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就可以贯通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起来!这是一条渠,更是一个奇迹,一个“没有药,自己造;没有钱,大家摊;没技术,自己钻”的人民所创造的惊世奇迹。在一位年轻的县委书记的带领下,林州人用苦干和巧干精神,实现了“要把林县山河重安排”的誓言。从此,中国有了红旗渠精神,林州因为红旗渠而举世瞩目,杨贵也因为修渠而被世世代代林州人民所牢记。今天的林州,从靠天吃饭的苦难中走来,完成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战略规划,他们有了根,有了魂,有了顶天立地,百折不挠的奋斗创新精神。而我,一位平凡普通的瞻仰者,因为这条渠,而由衷地爱上了这座城,爱上了这里平凡但坚韧,朴实亦坚强的人们。他们,不仅仅是感染了我,更是激励了我,以后也必将鞭策着我。

人生不过百年。活着,就会有苦有累也有甜,但是选择怎样活着却能体现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要活就要活的有追求,有价值,有信仰,有尊严。这样,苦也是甜,累也不会抱怨,甜才更另人心安。

做到这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我向英雄的林州人民致敬!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