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热衷于户外运动的人来讲,生活在山城林州实属幸事,登山戏水,访古寻幽,闲暇时光便增添了许多乐趣。那些看不完的云海,走不完的古道,数不清的庙宇道观,都是大自然绝美的风景。
红旗渠大道的建成,更是将山与城连为一体,太行山俨然已经成了林州人的后花园。十多年来,我踏遍了南太行的沟沟坎坎,从未视角疲劳,且每次户外都有新的收获。打动我的不仅是那些大山中变幻莫测的美景,而且还有那些留存着时光记忆的“红色热土”,深深地震憾着我的心灵。
红旗渠观光大道,现在已经成了众多骑行者和行人踏足的“天堂”,大道与天河相伴,穿行在密林之中,鸟语花香,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别有情调。每次骑行,西丰村的黑龙庙是我必定要驻足的地方,这里曾是抗战时中心县委的旧址。1939年8月,林州党史上著名的林安汤淇中心县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揭开了豫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新篇章。时光荏苒,庙宇的戏楼会址犹在,那墙上沧桑的老钟,斑驳破旧的长条凳,或许都是历史最好的见证。感谢西丰村的贤达人士对黑龙庙的维修和旧址的开发,如今,这里已是观光大道旁一处风景独特的小花园。
五龙镇的渔村,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近年来因淇河鲫鱼而名声大震,沿河开了数家鱼庄,许多城里人也都不顾舟车劳顿,慕名而来一饱口福。我每至此,必向同行者推介渔村的辉煌历史和红色旧址。那就是闻名晋冀鲁豫边区的八路军太行军区五分区野战医院。如今,旧址也得到了修复,并辟为展览馆,许多抗战期间的珍贵史料公开展出。透过那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我仿佛嗅到空气中战火硝烟的味道。从展厅出来,吸一口清新的空气,看着悠闲自在的村民,或者是在淇河边的鱼庄大快朵颐,便多了一份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理解。
任村古镇,古色古香,每每都令我留恋忘返。走在精雕细刻的明清大街上,每一块踏石,每一处门楣皆成风景。深宅大院,皇封大匾,处处昭示着昔日古镇的辉煌。在廊道深处,一处单独的四合院引人注目,抬头看招牌,这里便是八路军豫北办事处的旧址。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镇西南里许的西坡村,几年前修复了129师的旧址,修建了反顽战役纪念馆。邓小平、李达的指挥所得以保护修复。令人感动的是,西坡村的秦万庆三兄弟自筹资金,多方搜集史料,奔走呼吁,首开自办展览馆修复红色旧址之先河,在林州传为美谈。
合涧的岱顶山,曲径通幽,松柏茂密,山顶上的岱顶庙香火缭绕。在山前半山腰处,有一处小小的墓园,看似普通平凡,细读碑文,心头猛然一惊,这就是林州百姓口碑相传的抗战“将军墓”,果然名不虚传。国民党少将旅长黄书勋身经百战,屡立战功,曾浴血台儿庄,并于日军叽谷板垣交手,誓死抗战,1939年5月指挥常平阻击战立下赫赫战功。1940年12月驻扎林州期间因伤病逝,其妻刘仪卿得知噩耗,服毒自尽,夫妻共葬于岱顶山阳,时年将军44岁,夫人33岁。碑文为国民党军长庞炳勋所撰,字体遒劲有力,将军的报国情怀感天动地,将军的凄美爱情惊泣鬼神。
在任村的盘龙山村,八路军的“红色粮仓”是全村人骄傲的资本。在城西的李家庄村,“八路井”的故事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伤痛。在伯文玉崇和存龙村,烈士名字的背后更是精神的传承。在东姚的白云山,在桂林的翠屏山,我聆听耄耋老者慷慨激昂的讲述“李铁头”的抗战往事,当年鏖战留下的累累弹孔是无声的诉说。在任村南丰,许多人家至今还保存着抗战时期的路条和凭据,走在充满沧桑感的老街道里,留存着太多的抗战记忆。在合涧河南园村的淅河南岸,尘封70多年的抗战烈士公墓仍让人为之动容。
林州作为太行山革命老区,留存着太多的红色记忆,这是历史,也是现实,更昭示着未来。这些大山中的“独特景点”,是大山的灵魂,是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它们仿佛是散落在大山中的珍珠,历久弥新,璀璨夺目,它们也终将成为大山中最壮美的风景。(张国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