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红旗渠,一条精神的河流

  发布日期:2015-05-21 15:20:58   作者:郑雄   我有话说

红旗渠,一条精神的河流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这是毛泽东主席1956年11月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当时是用这句话,赞扬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战士在极端艰苦的行军环境中,坚持艰苦奋斗,不侵害群众一草一木的优良作风;他也用这句话,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和平时期,“精神”二字不能丢,要以精神的力量,来保持党员干部的本色。

认真思考,“精神”二字,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作风的方方面面,更体现在人的心灵、人格,体现在民族的历史、命运,甚至体现在人类发展的全过程。

人与人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从摇篮到坟墓,从青丝到白发,从一文不名的穷汉到富甲一方的财主,从黄皮肤到黑皮肤到白皮肤,一个人,究竟怎么来证明,他是和别人不一样的,他的存在,给世界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是名车吗?是豪宅吗?是令人眩晕的装扮吗?是鲜花和掌声吗?

不是。名车是标准化的,是从毫无个性的流水线上下来的。豪宅总有落满蛛网的那一天。而鲜花易凋,掌声易逝。它们,与无尽头的人类社会和宽广无垠的精神世界相比,总是显得轻了些,浮了些。

一个民族因为有什么样的特质而存在?

是地理单元吗?是因为怀抱这个民族的大江大河、崇山峻岭的壮阔或险峻吗?

从亚洲到欧洲,从美洲到非洲,从热带到北极圈,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仅仅因为他们经历的是和别的民族不一样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吗?

不是的。江河无声,岁月无情。它们,自然能够给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打下深深的烙印,但它们和民族的个性不是一回事。

让我们沿着这个思路来探询:人类为什么是人类?

从鸿蒙未辟的远古岁月到茹毛饮血的人类童年,从刀耕火种的石器时代到“鼠标一点,天下尽览”的信息社会,从陆地到海洋,从高山到平原,从地球到太空,人类,究竟靠什么来定义自己,靠什么来证明它与其他生物种群的不同?

是高楼吗?是人类发明的火车吗?是飞机吗?是互联网吗?是令人震耳欲聋的爆炸吗?

不是。它们,终归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的汗水凝结成的硕果,是人类的智慧浇灌出的花朵。但它们不是人类本身。

那么,我们凭什么可以区分人类与其他生物,凭什么可以区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民族与民族?

我想,是精神。

人类拥有精神。人类的精神世界,深邃,邈远。精神世界的独特、绚丽和丰富多彩,让人类傲然于其他生物之上,创造了不朽的文明。

人拥有精神。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他们拥有的独特精神,使他成为他,他们成为他们。他们组织起来,释放出精神的能量,推动着民族乃至人类历史的发展,让一个群体、一个时代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人类历史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而所有有益于人类的物质创造,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伟大工程,都只是它孕育的宁馨儿。

本书所描述的红旗渠,工程浩大,气象壮观,令人震撼。艰难岁月里,一群食不果腹的太行山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没有现代化的施工技术,没有现代化的施工工具,也没有来自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支援的情况下,花费了将近10年时间,硬是一锤一钎地削平了1250个山头,修成了1500余公里的渠道,解决了几十万人吃饭、几十万亩土地的灌溉问题。它是北方群山上的蓝色飘带,更是人类历史上的惊世杰作。

著名摄影家魏德忠先生曾经说过,红旗渠是在一个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地方修建的不可思议的工程。

我想,这是从物质的层面来说的。在高不可攀的太行山脉面前,肉体的人,恰如蝼蚁一样渺小、不值一提,大山里任何一阵旋风,都可以把人卷走。

但是,不可能成为可能。那群穷得只有手里的“寸铁”的太行山人,完成了这项工程。

它不是技术的胜利,不是工具的胜利。——虽然,“土法上马”的红旗渠,创造性地发明出了前所未有的工具,摸索出了烧石灰、水泥,配制炸药的办法,甚至,2013年9月,还摘取了“北京国际设计周经典设计奖”。

它是人的精神的胜利——

极端艰苦的环境下,高扬革命理想主义旗帜,怀揣改变生存环境、改变命运的梦想,迎难而上的血性;

万众一心,携手并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勇进击的豪迈;

不惧危险,九死一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性。

这种精神,不只在当代中国那个特殊的年代、在林县这个小小的地理单元单独存在。它存在于大江南北、长河上下,存在于中国人的精神血脉里,上承历史,下接现实,成为中国精神、中华民族集体意识的一部分。

从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而来;

从鸦片战争、戊戌变法、万里长征、八年抗战而来;

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而来。

因为有这种精神,一个民族才能够长久地挺立在东方,从远古到现代,无论经历了多少艰难坎坷,也依然能保持蓬勃的希望和前进的动力。因为有这种精神,一种文明才能够诞生、发展,在和全球各种文明的碰撞之后获得新生,最终,蝶变得更加丰富和美好。

是的,本书中,我不仅希望忠实地还原彼时、彼地诞生这一伟大工程的前前后后,展示红旗渠人思考的过程、红旗渠工程艰难的进程,我更想搞清楚的是:

艰难岁月,修建红旗渠的这些人,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了他们?他们的精神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这种精神,对他们、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究竟有什么意义?

光阴荏苒,这种精神产生了什么样的流变?为什么任岁月流逝,它不仅没有消逝,反而历久弥新,甚至成为“新的精神传统”,让后来者仰望它、瞻仰它的同时能够产生无穷尽的动力,从而想要追随这种传统,投身新的行动?

所以,我们追忆红旗渠,更是要追忆红旗渠人。

所以,我们描述红旗渠,更是在描述中国的一种精神。

相关链接

内容简介:红旗渠是人类历史上的“惊世之作”。20世纪60年代,一群食不果腹的北方汉子,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耗时十年,一锤一錾地削平一千多个山头,修成一千五百余公里的渠道,解决了几十万人的饮水和灌溉问题。本书作者多次采访红旗渠工程的策划者、建设者、报道者,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本书不仅忠实地还原了这一工程建设的前前后后,更认真地探究了红旗渠精神如何诞生,修建红旗渠的这些人,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了他们;这种精神,对他们,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究竟有什么意义。

光阴荏苒,红旗渠精神产生了什么样的流变?为什么任岁月流逝,它不仅没有消逝,反而历久弥新,甚至成为“新的精神传统”,让后来者仰望它、瞻仰它的同时能够产生无穷尽的动力,从而想要追随这种传统,投身新的行动?所以,此书追忆红旗渠,更是要追忆红旗渠人;描述红旗渠,更是在描述中国的一种精神。

作者简介:郑雄,1972年生于河南邓州,1998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河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近年来致力于思想随笔与中国现当代人物传记写作。出版、发表作品百余万字,曾策划《谁救了草原英雄小姐妹》《孙中山的洋卫士》《1942河南天灾背后》等电视节目。已出版专著:《他们影响中国》(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信仰访谈录》(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