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红旗渠精神在林州人身上的体现

  发布日期:2015-04-14 10:07:11   来源:市新闻中心   我有话说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是对红旗渠精神的高度概括。它是在修建红旗渠时培育产生,在改革开放时期丰富和发展的伟大精神。那么它在林州人身上有哪些体现呢?归纳起来有六个方面:

一、敢想敢干的开拓精神

从修建红旗渠的艰巨工程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红旗渠开工后,任村镇承担了修筑拦河溢流坝,要把漳河拦腰斩断。两头的拦河坝修起后,把河水挤到仅有10米宽的谷底,河水奔腾咆哮,投掷的沙袋、石头一入水就被冲跑,就是一二百公斤重的石头抛进去,也被冲得无影无踪。合拢截流成为一大难题。这时有40名青年带头脱衣跳进冰凉的激流,臂挽臂,肩并肩,手拉手,排成道道人墙,使激流打起回旋,狂暴的气焰霎时大减。负责垒砌的民工们,手疾眼快地抬石头,背沙袋,在人墙下游垒起一块块巨石,贴上一个个沙袋,填下一筐筐石碴,终于使截流成功。

放炮能手常根虎在修空心坝时,由于没有料石,他在山缝中凿成一个13米深的拐湾大炮眼,装炸药750公斤,煤面200公斤,一炮崩出1.1万立方米石块,解决了工程用料问题。修红旗渠时没有水泥,砌渠全凭石灰,原来用土法烧灰,一窑只能烧20来吨,后来创造了“明窑堆石烧灰法”,一窑可烧几百吨、上千吨,最多一窑烧过 2000吨。这些都体现了林州人民敢想敢干的开拓精神。

二、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

“宁愿苦战,不愿苦熬”,这是林州人民的共同心愿。东姚镇石大沟村是个深山区,全村不足300口人,90个劳力。由于山高坡陡,交通十分闭塞。村上1957年买了一辆汽马车,20年没有回过村庄。为了改变这一恶劣条件,经过8年鏖战,戳透了阎王岭,凿通了670米长的“愚公洞”,使汽车开进了村庄。修洞开始,姑娘们发誓: “立大志,下决心,洞不修成不结婚。”修洞时有的小姑娘才十六七岁,修成洞已到了二十六七岁,才去办理结婚手续。

全市500多个行政村,现在村村都修成了水泥路,通了汽车。石板岩镇大垴村,180口人,居住在海拔1700米高的山顶上,他们苦战十年,修通了长达20公里的盘山公路,使汽车开到了山顶上。由此,大家得出一个结论,要变就得干,干是变的前提,变是干的结果。

三、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

林州人有个特点,无论修公路,搞水利,盖房子,不搞则已,一旦搞起来都非常认真。建筑业是林州的一大产业,现在建筑企业总数达到了201家,2500多个工队,遍布全国 24个省市自治区的250多个大中小城市。他们始终坚持以质量树品牌,以信誉求发展的理念。林州工队在外信誉好有三个原因:一是造价低,二是质量高,三是工期能保证。每年创优质工程率都在30%以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十大优质工程中林县工队建的就有八项。所以当时的张百发市长,把林县工队誉为他的八支王牌部队之一。现在林州产的电子布、电冰箱、镁轮毂、铝型材、电动汽车等产品,为啥信誉这样高,形势这样好,都是靠保质量、创名牌,增效益、求发展的认真精神取得的。也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

四、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

《推车歌》中所唱的:“林县人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边放。”就是这种精神的写照。这种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对林州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姚村定角、史家河是林县乡镇企业最有名气的两家。两个村紧紧相邻,从起步搞汽车配件开始就镖着劲干。1989年,他们的产值都是1300万元,到1990年就都突破了3200万元,1992年史家河达到了7600万元,定角达到了7400万元。1994年,他们的产值都达到了1.5亿元。为了争当林县第一村,长期以来两个村从发展目标到内部管理、产品质量,开展了全方位的竞争。同时两个村在竞争中又互相支持,取长补短,这种公平竞争的结果,使两个村每年都以翻番的速度发展,迅速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工业小区。实践证明,竞争是动力,有了动力,就会促进发展。

五、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

勤俭节约是林州人民的传统美德。我市在外打工的民工,技工每天可拿到200多元,小工也在百元左右,工资虽高,但大家都很节俭,住的干打垒,吃的普通饭,余下的钱用来办大事。被誉为“建筑之乡”的采桑镇南采桑村,用打工挣的钱修了三个大水库,一百个水仓,使全村4000多亩耕地变成了水浇园。该村大街小巷、田间道路全部硬化,还建成了西山公园、老年公寓、鲁班街、鲁班像等,这些资金大都来自建筑业。

去年全市存款余额达150亿元,位居全省前列,这些钱大都是节俭下来的。用百姓的话说:“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把钱聚起来,就可以干大事业。

六、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不讲地位讲实干,不讲享受讲奉献”是林州人的优良作风。修建红旗渠过程中,81名干部、民工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300多人受伤残废。子承父业的张买江,是桂林镇南山村人,他父亲张运仁在渠上牺牲后,他母亲赵翠英又把12岁的儿子买江送到了工地。河顺镇魏家庄大队支书魏三然,在红旗渠工地得了重病,他去世之前,嘱咐女儿魏秀花,要到工地接着干。魏秀花在一次推罐车时出了事故,不幸身亡。他们前仆后继,为改变山区面貌作出了无私奉献。还有舍己救人的李改云、除险队长任羊成等,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修渠时孕育出的这种精神,后来展现在了各个方面。采桑镇秦家坡村工队长万荣奎,致富不忘家乡。他用积蓄的钱,为村上盖了一所中学,打了两眼机井,硬化了村里全部街道,每年春节为村上60岁以上老人、军干烈属发放大米、白面、食用油。他先后帮助几十名贫困学生上了大学、高中。万荣奎后来患病去世了,在出殡那天,全村上百名群众排着长队、流着眼泪为他送葬。他儿子万福生子承父业后,按照父亲的遗训,把工队办得更大更强。有了积蓄后,他始终没有忘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他又为村上建了一所小学,为9个班级配置了电视,还为学校买了21台电脑,使学校办起了微机班。万福生被誉为助学楷模。除此之外,他还为慈善总会捐款100多万元。北关村的老党员宋启生创业一生,不仅把自己30万元积蓄献出来,而且带病率领工队为村上建学校。一幢14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盖成后,病重的他要老伴扶他到学校看看。一看这幢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启生教学楼”,他叹了口气说:“我总算为村上办了一件有益的事。”林州能发展到今天,多亏有这么多无私奉献的人。

在红旗渠通水50周年之际,把林州人在红旗渠精神的熏陶下彰显出的辉煌事迹书写出来,更有它的特殊意义。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