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林州修渠大军里有个“教师营”

  发布日期:2015-04-03 11:56:23   我有话说

在上世纪60年代修渠大军中,有一支鲜为人知的队伍——教师营。这支队伍由全县部分教师和医生组成,轮流上岗,每期一个月,这样既不耽误工作,也能为修渠出把力。近日,看到本报《修渠人重走红旗渠》栏目征稿启事,我市退休老教师、78岁的石富昌主动联系我们,向记者讲述了他在教师营里的难忘经历。

渠首遇险

我们是1960年,收罢小麦后上渠的。当时我24岁,在任村镇桑耳庄高小任教,正在地里劳动,听到上级通知,回家简单准备下就出发了。

教师营是军事化管理,其中,东岗、任村、河顺三个乡镇组成一个教师连(具体几连记不清了),每个乡镇又为一排,我被任命为第一排(任村排)的排长。我们排一共十几个人,包括桑长生、李承西、李发初、彭学恭、石天金等。

我们随教师营大部人马,首先来到了位于平顺县崔家拐村的渠首工地。那时候,拦河坝已经把水拦住了,渠首涵洞也修了20多米长。上了工地,教师、医生自身特长用不上,又不懂打钎、爆破等技术,主要负责清运爆破后的渣石。一到工地就开始分工,实行记工制度,由年纪偏大、体弱的老人负责记工,其他人则俩人一组,分组编号进行计工。

整个工地都是干得热火朝天,谁也不甘落后。我跟石天金一组抬筐运石渣。有一次,我俩一前一后下陡坡时,箩筐碰到了一块活石头,石头立马滚动起来,从天金腿边擦过后滚到了河沟里边,幸亏只是擦了腿一下,要是撞在身上,后果不堪设想。

饥字当头

要说当时的困难,各方面条件都很差,但最主要的是“饥饿”。在渠首一个月,住的地方虽说很简易也还能将就,主要困难是饥饿。每人一天就七两粮食,根本不够吃。饥到什么程度?晚上每人的食粮只有一两,配上野菜熬成“稠糊涂”,这么大的碗,我一次得喝七碗。(边说边用手比划)

渠首干了一个月,教师营转移到平顺白杨坡村时,正是三伏天。村里只有十几户人家,哪里容得下这么多修渠大军啊。没地方住,只好住在羊圈里,时间紧,也来不及收拾,直接在羊粪上铺层干草,再铺上床单就是床。晚上,蚊蝇、跳蚤咬得人根本睡不着。但是,不管睡好睡不好,早上天刚亮就得到2里多外的修渠工地上干活,一直干到8点钟,送饭的师傅把饭送到工地上,吃完继续干。

条件艰苦,大家的责任感都非常强。桑长生当时负责做饭送饭。有一天,他照例担着两桶稠饭往工地送,二里地的山路按说不远,但是崎岖难行。更重要的是人饿的时候两眼冒金星,上坡时还能将就着往前挪,下坡时身体就不听使唤了。果不其然,桑长生脚下一滑,两个饭桶倒在地上……

这可是几十号人的早饭呀!桑长生没顾上多想,扔下扁担就伸长胳膊去拦。结果,铁桶倒是拦住了,自己却跌落到路边两米高的岸底下。在一种责任的支撑下,长生起身上岸,双手把地上混着泥沙、碎石头的饭捧回桶里,继续担到了工地。这时候,大家才发现,长生的胳膊早就骨折了。

纪律严明

白天劳动,晚上学习。这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当时,教师营的理论辅导员由50多岁、德高望重的林县一中校长宋履茹担任。学习内容都是营部报纸上的时事报道和毛主席语录。晚上三四百人坐一块,听老校长生动地讲解,不觉忘记了山中秋夜的冷。

“走山不观山、观山稍站站!”又是一个月后,教师营沿着渠线山路来到第三站——任村镇牛岭山南坪。山路崎岖,为了保证安全,王书记这样喊着。

吃的不好,咱教师干劲可不小。在南坪,教师营几个连队进行打擂时,喇叭助威、摇旗呐喊,东岗的韩五昌一人背起两筐石头就跑了起来。由于军事化管理,纪律严明,教师营的这些“知识分子”出的力一点也不比民工、匠人少。

按说,教师营是一个月轮换一批,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石富昌这一批连续干了三个月,迟迟不见新部队上来接替。直到秋天,林县召开全县教师大会,教师营的战士们才排着长队,步行朝县城行进,由于是军事化行动,纪律十分严明,即便从家门口经过,也没有一个人回家探望。

当二三百号人到达县城会场的时候,全场哄然大笑。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自己的“狼狈相”。当时,修渠人防护工具有“三宝”,即柳帽、白手巾、垫肩,却没有围裙。三个月的搬运劳作,衣服早就磨破、扯成一缕一缕的,为了不碍事,不少人只好把布条挽成疙瘩。满是疙瘩的衣服、黑乎乎的“白手巾”加上好久没顾上洗的脸,也就难免惹人笑话了。

人老了容易怀旧,禁不住怀念年轻时奋斗过的地方。前些日子,我随家人坐车路过渠首,50多年前的场景在脑海里涌现,红旗渠依然屹立在林虑山上,但是渠经过的地方变化翻天覆地。路宽了,群众生活好了,发展变化说也说不完……

林县人吃尽苦头,自力更生,才修成了红旗渠,然后艰苦奋斗,才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现在通水50年了,红旗渠精神这个“传家宝”得继续传下去,绝对不能丢。 (石富昌/口述 桑卫军/整理)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