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在农村,大都选择农历十月办喜事,因此时农活少,日子闲,喜庆时间宽裕。
婚礼前要先做喜被。红被子首选百子图的上等丝绸被面,谐子孙兴旺之意;绿被子要选百合图,意为百年好合。做被子要选在婚礼的当月,以双日为好。届时,在院子里架上三四个大案板,请二三十个有配偶的、儿女双全的针线高手一齐上阵。被子做好后在被角留个口,放进红枣、花生、桂圆和芝麻,意为“早生贵子”。其他人有套棉花的,铺背面的,穿针的,引线的,发喜糖的,找不着活干的人就说说笑笑,等着做好了往家拉。
在农村,一家人的喜事,就是全村人的喜事,全村老少都要忙上几天,高兴上几天。婚礼一般前三天是准备时间,在房顶上安个大喇叭,喇叭一唱,如果没什么过节,大伙儿都会不请自到。男人搭帐篷、垒炉灶、借桌凳碗盘;女人们择菜的,掰蒜的,洗盘子碗筷的,来来往往如穿梭似的。除了厨师为当天大席做准备,其余的都是自做自吃。大喇叭一广播开饭,大伙儿从旮旮旯旯跑出来,潮水般地涌向锅台,把大锅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平时常下厨房的干净利索,捞满面条就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主儿,站在锅台边,脖子伸得老长,眼珠子瞪得老大,嘴里不停地吹着锅面上的热气,一捞一滑,筷子硬是不听使唤,好不容易捞到碗里的面条,稍一缓劲儿,面条哧溜又滑到锅里,滚烫的浪花落到手背上,烫得他直叫妈,大伙笑成一团。这边还没吃到嘴里,那边第二轮又上来了。主人把一脸的喜悦从屋里带到院里,从院里带到街上,整个村子都被染成喜庆的了。
婚礼那天,良辰到,鸣鞭炮,音乐号吹起来,秧歌队扭起来,新娘挽着新郎,伴客伴娘神采飞扬,近二十辆同一颜色、同一款式的轿车,贴着大红喜字一字形排开,随着近百人的迎亲队伍缓缓而行。鞭炮声、鼓号声震耳欲聋,整个村庄沸腾起来了……
天地拜了,爸妈叫了,礼钱发了,爱耍人的炸开了锅,冷不防老公公被抹了花脸,婆婆坐上了“土飞机”,一对新人被淹没在人堆里。吃罢席,客人散尽已至晚上,三天里没大小,闹洞房又摆开了战场。喜面吃了,交杯酒喝了,妙语连串的嫂子来铺被子了: “被窝里扔黑豆,闺女小子一排溜;被窝里扔擀杖,有了孩子叫满仓;绿被子绿莹莹,生个儿子真聪明;红被子,忽闪闪,小两口儿往里钻,你这头,我那头,钻来钻去到一头…… ”
夜深了 ,人静了,门上了,灯灭了,乡村婚礼就在幸福的时刻定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