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通 礼
林县人民素重礼仪,亲切、和蔼、实在,言谈举止都表现出对他的尊重、友好。1950年以来,摒弃了封建礼教。“父母呼、应勿缓”,“父母教,即敬听”,“称尊长,勿呼名”,“长者立,幼勿坐”等传统礼节规矩,与新的礼节融为一体,形成了各睦共处,谦逊互让,助人为乐的新风尚。
一、礼貌语言
林县人见面时,除问侯起居饮食外,还常用“麻烦”、“全指”、“多亏”、“对不起”、“不碍事”、“去哪儿来”等话表达心意,礼义待人。
请求别人帮助时,林县人常说:“劳驾你帮个忙。”得到别人帮助、支持,或别人表示了对自己的关心、好意,即回报说:“全指你了!”、“多亏你了!”
无意妨碍别人,而给别人造成了麻烦痛若或损失时,都要说:“对不起!”、“真不是故意来。”
当别人向自己道歉时,回答是:“没关系!”、“不碍事!”、“没事儿”。
路遇时互相说:“你去哪来?”如双方骑车相遇,则各在车上点头说:“去吧!”送行坐车时,互相招手说:“别送了!”、“走吧!”
求别人办事未成,别人心里难为情,自己就说:“真是,叫你费心啦,我再想法吧!”
如果看到别人无法给自己办这件事情,应说:“我看你确实很忙,就甭啦 ,我再找个人吧!”
早起见面,对平辈说:“起来啦?”对长辈则说:“大爷(娘),你早起来啦?”吃饭见而则问:“你吃了饭没有?”、“再吃些吧!”饭后见而说:“吃过饭啦吧?”黑认见面时说:“还没睡吧?”、“该睡啦吧!”对别人来自大家作客,要说:“你来啦”、“坐吧!”临走时要说:“慢点走,以后再来。”客人回答: “回去吧。”
二、行为规范
林县人人举端庄,在人事交往中,不仅注意语言美,还用动作来表达意向、感情,形成一套礼仪和礼节。
作揖是清末民初以后的一种礼仪。行这种礼时,男子身体直立,面向受礼人,两手并拢抱拳,抬至胸前,向下过膝,然后再抬至平胸方为完毕。过节时,熟人迎面相逢,相对作揖,互相庆贺。迎接客人或官场相会,见面作揖,表示欢迎。送客时,也互相作揖。行走时让路,在家里让座,先行先坐者作揖以不谦让。走江湖卖世的向观众作揖以求关照。
跪拜,民间称叩头,是一种大礼。男子行此礼,先作揖,后下跪,两手拱地叩头,叩头次数是:“人一、神三、鬼四”个,然后起立打躬作揖。女子跪拜,如对人,只俯身叩头一个。如对神、鬼,则俯身跪地,两手并拢,分别叩头。
鞠躬,始于民国,是孙中山宣布取消跪拜礼后的一种礼节。行此礼男子要脱帽,两肢并拢,两手下垂于大腿两侧,弯曲上身。女子大致相同,唯不脱帽,专行鞠躬礼。今在某些集会及祭奠的场合中仍然常见,婚礼或见面、道别时亦用此礼。
握手。原始社会,人类以石块、棍棒为武器,若遇陌生人,彼此无恶意,即放下手中的东西,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心以示互不相敌。这种措手习惯沿袭下来,成为今天表示友好的礼节。通常是伸出右手 相握,握得紧并时间常表示双方情谊深厚。行此礼要先脱下手套。男人在平辈间握手不论谁先伸手皆可。异性握手在林县民间极为少见。公务人员间男女握手,一般是女方先伸手,轻握片刻即可,否则即为失礼。
酬酢馈赠。林县民间在串亲、访友、探望病人时,大都要携带礼品,串亲多携白馍,访友多携糕点,探病多携水果,婚嫁多送针织品。
回拜。亦称“回访”,是一种应答礼俗。客人来访后,主人专门前往慰问客人,叫“礼尚往来”,有来无往,则为失礼。上古回拜以异日为敬,后世则渐渐演 变为以同日为常。今虽仍重回拜,但可根据情况随意确定回拜日期。回拜时所带礼品,忌将客人原物送还。只有在拒绝对方时才有这种不受礼的方式表明态度。
后行,卑幼与尊长同行,要让尊长走胆边,以示尊敬,陪同客人,亦如此。若是客人不知路径时,主人方可前导。
趋。趋即小步疾走,卑幼拜见尊长,或经过尊长面前时,均不得大摇大摆或慢慢悠悠地踱步,而要低头弯腰,小步疾走,以示敬意。今与久别的亲友和尊长会面,仍要民愉上不走向对方问候,否则即为失礼。
不回头盯女。林县民间在男女交往上十分严肃,行走时不擦肩挽臂,一般女前男后,男若超过,不回头盯女,民间有“好汉不回头”之说,否则为失礼。
做客陪客。至主人家先敲门而后入。一般的以叩三声为礼。即使主人家门开着,也应先杨声,待主人主尖声后进入,否则被视为不礼貌。至别人家,不窥察女子,不穿堂入室,不入灶房,民间有“客不观仓”、“客不观灶”之说。主人请吃饭,忌留碗底。若设宴,男客由男子作部,女客由女子作陪。宴席座次是客一陪二,依次上座。席上主人先向客人区敬酒,客人饮毕需回敬主人。客人告辞时,主人出门相送,亲切道别。若是年老者,则应送别得较远些,以示尊敬。
投名贴。林县民间谓之“贺贴”。踵锭的相好宾朋,逢节日庆喜,不亲临、其门,即以贺贴代表。一般贺贴是在一长方红纸上书“某某(姓名或御名)顿首拜”等字样邮递其家,主人见贴如见面。
送请柬。林县民间庆喜请客,主人郑重地下请束表示对客人的尊重,请柬的内容简短扼要,以知识分子家庭为多见。
三、亲戚礼节
拜节。从农历正月初二开始,亲戚间开始拜年,贺春丈夫与妻携带礼品去岳父家拜年,夫妻不同时拜。家里长辈拜完后,再到岳父家本族中拜年,长辈们给小外甥压岁钱。岳父母去世后,夫妻即不再去拜年,而由外甥初二去姥姥家拜节。新婚夫妇当年去岳父家拜年,岳父家要让住几天,大多住到初六或初八,住的时间越长,表示对女婿越亲切。住岳父家抽象谷林县不尽相同,城关以北乡村,娘家要腾出个比较美观舒适的房间,专门让其夫妻同室;在县南则不许女婿和妻子在岳父家同室。原是对女子的一种严要求,不准其在自家有性行为。后为被人们加上了迷信色彩,说是对娘家不吉。
回节。正月十五前后,娘家晚辈一人要到婿家去拜节,民间称“拜回节”,是春节往来之礼。十五以后,节礼即告结束。
走五有。“走五有”和“送羊”是娘家和婆家的相互往来,农家有“割完麦子打罢场,小俩口双双去看娘”之说。五月收打完毕后,夫妻携儿女带白馍,穿戴一新,去媳妇娘家,以新麦面馒头孝敬爹娘。一般给爹娘14至16个,大爷和叔叔家各2至4个,以示不忘娘家人。回时,娘家要让带回2至4个馒头,民间称:“压盒 ”。
送羊。男家走了五月,女家要给闺女送羊。在封建社会里,原系送活羊,演“羊羔跪乳”的故事,后渐以羊形面食代替。婚后第一次送羊最为隆重。要用白面做成24个大中小相等的羊形面食,摆在食盒内,插上鲜花,盖上红布,由两个晚辈抬着,长辈跟在后边送至婿家(图21)。婿家热情款待。
追节。在闺女出嫁后的每个五月,夏收刚毕,女家姐妹、嫂嫂和姥姥家女女,要到新郎家作客。去时携带两身衣服、床单、两把新扇子及白馍若干。男家设酒宴,要让客人连吃三顿饭。此俗原意为庆贺新郎家丰收,现在主要是为熟悉新郎的家门家人。
走亲戚。也叫串亲戚,是不定时的礼节,不受时间限制,一年四季均可。拿不拿礼物也无一定,也不排辈论岁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