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劳动人民出于各种信仰的需要,捐款积粮,修建了一座座庙院。人们为“积德行善”,常聚到庙院烧香磕头,参神拜佛,祈祷发誓,渐渐形成了庙会。
清末明初,林县共有71个庙会点,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崇女集会
林县民间的庙会中,崇拜母系占首位。全年共有20余个。妇女是人类蕃衍的主要生产力量,人类在野蛮阶段,曾形成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们崇拜女性。认为她们有超人的本领,创造人类和万物,崇拜女神的文化代代相承成为后世庙会活动一种习俗。城关乡城关镇、桃园、黄华,合涧乡小屯,东姚乡白云山,采桑乡南采桑,小店乡桃科等乡村的奶奶庙集会,至今仍有人相袭。
二、崇男集会
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阶级社会以后,男子地位提高了,于是产生了崇拜男性的神庙。林县民间的老君庙、老爷庙、关爷庙、天帝庙等成为人们集会敬男的中 心。崇拜男性集会有横水乡翟曲、临淇乡雷音寺、东姚乡伯文、横水乡下台、城关乡胜利庙等乡村的10余个老爷庙会。
三、崇龙集会
林县十年九旱的特定环境,使龙的图腾倍受欢迎,到处都有龙的位置。如城关乡的五龙庙、苍龙阁,姚村乡西丰的黑龙庙,小店乡的黑龙洞等等。一遇天旱缺水,人们就要集到龙庙前进香求雨,或者集资演戏,逐步形成了15个三月、六月、十月急水时节固定的大型集会活动。
四、崇土地爷集会
崇土地爷集会也和林县的灾害频繁相关。林县村村都有土地庙,求土地爷保佑村庄平安。这种庙规模不大,仅有三四平方米。一般是人们各自进香,全县敬土地爷的大型集会只有临淇集、东姚乡马平等4个集会。
五、拜佛集会
佛教于清朝传入林县,几经曲折,无大发展,仅河顺乡郎垒弥陀寺,横水乡尖饼厂三教佛(老君、孔子、佛祖),有一些人去礼拜。
六、崇火神集会
火,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人们将天上的老爷儿(太阳)与地上的火联系起来,创造了“火神”。县城西营、东姚集,姚村集西街等乡村传统的点老杆就是一种崇拜火神的集会习俗。
老杆的场地均在火神庙周围,场中架起20余米高的木架,用各种焰火组成火马、火伞、小猴戳蚂蜂、六郎还枪等故事,供晚间集会时点燃。各乡村的集会时间不一,有是正月初六,有是正月十五,有的正月二十。届时,人们提灯笼、打电筒,方圆数十里的乡民云集。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点老杆先是火马勒野,尔后是火伞飞转,然后是小猴戳蚂蜂窝、六郎还抢,最后火星四起,射向老杆底盘四门斗。霎时四门斗同时起火,火光通天,观者眼花缭乱,如入仙境。
点老杆,虽是一种娱神活动,但它充分显示了林县人民的才华。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群众往往自动捐款集资,每次活动要花3000余元。
有个什么样的庙,便敬个什么神,就起个什么庙会。县境内曾有过很多庙会,形成了许多名目的古庙会。各乡还有一些因当地独特的风物和传说而起的庙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多数庙院早已倒塌,但是庙会活动仍然流传下来。有些地方,本来不曾有过什么庙,但也起有会,而且历史也很长,这只能说是民间的古会了。
古庙会上,过去都普遍有朝山进香求神拜佛的活动。庙会期间,到庙里给神烧烧香,磕磕头,许愿还愿,求神去病免灾,拜药求子,为父母祈福增寿,或者感到有什么难处,无法解脱,到庙里找和尚道士抽个签,算个卦,问问吉凶。这些求神拜佛的人中,主要是妇女和老年人。他们信仰虔诚,不怕路途艰难,不异盘费香火。烧了香,拜了佛,了却心愿之后,再到庙内外大会上游游 转转,散散心。
民间赶庙会的人很多,不大的庙会也上几千人,名气大的庙会能上到好几万。如黄华寺三月三观音会,赶会的人,路上不断头,会上挤成疙瘩。高会上玩艺也特别多,唱戏的,要西洋景的,卖艺要猴的都有。山里人平常少见寡闻,遇有庙会,都想去瞧瞧,看看玩艺,听听唱。妇女往往趁赶庙会走娘家。古庙会一般同时是比较盛大的物资交易会,有许多庙也就是迎着农事来的。哪里有庙会,卖百货的、卖土杂产品的、售牲畜农具的,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因会上人多,吃食也多,炸油条的,卖水煎包的,烙烧饼的,做面条汤的等,头两天就要赶到会场上垒灶支锅。在集镇的庙会上,各种摊点,货物摆满一街两行,和集会没有两样。在农村,庙址周围溜地支棚,临时组成一片。平量,闺女媳妇们不大出门,赶会主要买针头线脑,男人赶会主要买卖牲畜和生产工具,有些庙会主要成交牛、马、驴、骡和猪、羊。
1950年以后,古庙会上普遍停止了求神拜佛的迷信活动,变成了专门的活跃民间经济的重要场所。
1957年后,由于左的思想泛滥,庙会减少了,即使有会,也很不热闹。1978年以来,古高会复兴,成为加速商品流通的一种有效的形式。
庙会和集会,一般会期为3天。第一天为起会,第二天为正会,第三天为末会。庙会和集会,贸易形式大同小异,集会有固定的门面和摊贩,庙会则是临时设摊摆点。
林县民间集会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农事集会,二是遐闲集会,三是年头集会。农事会大都是交易与农事有关的农具、牲畜等,民间叫做“骡马大会”,赶会人多是家中的主要劳力。遐闲集会多是交易梁檀木石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会上卖吃卖喝的甚多,民间称做“吃会”,赶会者不分男女老少,有的举家赴会,庙会都属此种类型。年头集会多买卖布匹成衣,肉类副食、鞭炮烟火等春节生活用品,赶会者均系方八邻近的男女老幼,远处人很少,人们遵循着“年尽腊月不远出”之俗。
集会上从事商业活动的生意人,都在会前作好准备,外地的一般在会前去号住地盘,家住会址的各家商行,也根据会的性质,充实柜台;旅店里增设床位,迎接客商。当地(集地)的农户,家中主妇也要做好饭菜,准备迎接赶会的亲戚;正会前夜,集上火堆、油灯、电石灯、蜡烛、电灯闪闪烁烁。商人们有的休息在车子上,有的躺在地上,有的在帐篷里,有的在临时搭成的木板上,有的在屋檐下,有的在货堆中。民间称这天为“起会”。
正会这天,赶会人身着新衣,肩背钱搭,手提货兜,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向会上。有不少人去时满搭,归时满载,一直从天明闹到天黑才归。
第三天,会场上开始整理货摊,盘点结算,准备另赴集会。赶会的人已为数不多,民间称这天为“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