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红旗渠故事汇 | 红旗渠的守望者(中)

  发布日期:2021-02-21 22:37:56   我有话说


十万林州人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先后开凿了211个隧洞,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2座渡槽,建造了21408座建筑物,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饮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了灌溉,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但在十年修建的过程中,有81人先后献出了生命,108人受伤。

 

红旗渠这条用血汗修筑而成的人工天河,不仅被老百姓称为林县的生命渠,更为重要的是红旗渠甚至被看成是林州人乃至中华民族的一座精神丰碑。当年,红旗渠精神曾被浓缩为十六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记者:今天,红旗渠已然成为太行山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么,当年的红旗渠精神今天是否还在这片土地上延续?

 

林州人喜欢用四部曲来概括林州这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世纪60年代十万大军战太行,80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90年代十万大军富太行,新世纪十万大军美太行。循着这样的历史脉络,我们把目光投向上世纪80年代,那时在开凿红旗渠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支建筑大军,浩浩荡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全国闻名遐迩的建筑业劲旅,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叫许存山的年轻人却从部队选择回到贫困的家乡——大垴村。由于这个村位于林州市石板岩乡西北的太行山顶,四面都是悬崖峭壁,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当地百姓终日面对六难的困扰:行路难,吃水难,吃穿难,照明难,娶妻难,通信难。

 

许存山:当时家里给我去了一封信,在外面能够不回来,就不要再回来了,家里面现在都往外迁移民,我觉得那个时候三中全会开过,政策这么好,为什么我们不能够来改变我们这个地方呢?!

 

1980年5月,26岁的许存山从西藏退伍回乡,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垴人,他对大垴村的情况很清楚,虽然自己的父辈们曾经参加了修建红旗渠,但因为村子的地势太高,渠水根本无法惠及这里的百姓。当时,村里的人吃水要到十多公里的山下去挑,而下山靠的是乾隆52年修的一条羊肠小道,往往一碗水全家人洗脸用几天,最后再让牲畜饮用。因为行路难,到1980年时,全村50岁以上没有下过山的还有60多人,为下山取水而亡的20多人。那一年,村民人均收入24元,更让许存山没有想到的是当时村里的全部资产只有9分钱。

 

许存山:还有一万八千多块钱的贷款,会没开完,我就离开了会场,我走到那个山头上,坐在那整整坐了一天时间。

 

记者:您坐在山头上坐了一天,您想啥呢?

 

许存山:我在这里长大,按理说我应该为它捐身躯行劳苦,创财富,让它富裕,让它为大垴的子子孙孙能够贡献出更多的财富,可又想想我这个能力,我实在干不了。回到家里躺了四天,老母亲唯恐他有意外,便捎信请来了自己曾参加过修渠的弟弟。

 

许存山:他说这个你不用这么悲观,要挺起胸来,咱们修红旗渠修了几年,拿着命在上都没有害怕,你怕啥。

 

在舅舅的劝慰下,许存山决定出任村支书,经过两个月的勘察,许存山制定了“两年通电,三年解决水,五年修通路,十年之中大植树的发展规划”,当他把这份规划提交村支部讨论的时候,一下子把从来没有出过大山的庄稼汉们给吓住了。完成这些工程,需要投资67万元,全村人均2600块,98名劳动力人均需投工一万一千个,这对于一贫如洗的山里人来说简直是异想天开。为此,村支部开了七天的讨论会。

 

许存山:嚷啊,吵啊,弄不下来,那个时候的心,我真正感到难。

 

记者:当时您咋就觉得这事能成呢?

 

许存山:我们村里面有一个老人,有70多岁了,病在床上,我到他家里去以后,老人拉着我的手不放。他说我活了70多岁,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一顿饱饭,下一次山去看一看,现在我已经快不行了,我已经没有福分能够下山去看一次了,说你不管怎么样,你一定要设法把这个路修通,让后世子孙不能再受这个罪了。听了老人这个话,可以说我是撕心裂肺,非常难受,当时我的眼泪吐噜吐噜就掉下来了,我说我们大垴老百姓他一生的愿望就是吃一碗饱饭,下一次山,临死的时候他都没有达到这个愿望,你说我们这些共产党员,我们这些干部于心可忍吗?那个时候我下了一个决心,我写了一首言志诗,那就是“人生若许年,壮志立肝胆,心存人民苦,誓把大山搬。”

大垴村有350年的历史,古称九连山,曾有一首词这样写道:“叠嶂峰峦峥嵘势,崖如刀切。”说的就是这儿的状况,就在我们前往大垴村采访时侯,正好赶上了塌方,当我们从悬崖边徒步经过时也深深感受到了村民终日与羊肠悬崖为伴的惊险。就是在这片险峻的山岭之中,1983年春天,许存山带领着村民打响了修路之战,如同当年修建红旗渠一样要在壁立如刃的悬崖上开凿一条山路,许存山深知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他率先立下了生死状:“如果我遇难不向集体提任何要求,由我妻子接着干。”

许存山:当时我跟我爱人交代,我说倘若我死以后,你一定要找一个比较好的人家。可以说那时我们是意志与岩石的生死较量,哪一天死你都搞不清楚,都有可能。

 

记者:我听村里的老百姓说,修路所有的工种您都亲自下过手干过活。

 

许存山:险活、累活都是由我们自己来干,那时我们修路都不回家,山野里面住,吃饭都在山野,野洞里面煮饭吃。

 

为了炸石开山,许存山和当年修建红旗渠的“飞虎雄鹰”任羊成一样,长时间在悬崖峭壁上凌空飞荡,而这使得许存山的腰部被绳索勒得血肉模糊,晚上睡觉衣服和肉都粘在一起了,根本脱不下来,有时候在悬崖下打炮眼,直不起腰,许存山就跪着干。

 

经过八年的苦战,通往山下全长38公里长的盘山路终于修通了,当汽车喇叭声第一次在大垴村鸣响的时候,许存山却由于过度劳累晕倒住进了医院。

 

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吃水难,许存山带领着村民们在坚硬的千层石上打旱井64眼,修建蓄水池13座,泉水池2座,最终不仅解决了吃水问题,还使得全村60%的田地变成了水浇地。同时,许存山还摸索出了高寒山地庄稼由一熟变两熟、三熟的种植模式,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记者: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好多人开始走出大山出去打工去了,不少人打工赚钱。但那时候您不能出去打工?

 

许存山:那个时候,像山西有几个地方出高薪来请我,让我走,去他那里。我也曾经想过,一年给我一万多块钱,那也总比我在大垴强。

 

记者:在大垴您一年能有多少钱?

 

许存山:一年两千多块钱吧。

 

听村民们说,在前十年为了村里的发展,就连每月一两百块钱的工资,许存山从来没领过一分钱。至今,村里仍然欠着他五万多元的工资,到2000年时,许存山的年工资才4000千块,直到去年才被提高到8000块。

 

记者:那您啥时候才能实现个人富裕?

 

许存山:老百姓都富了我就富了,我时刻就记得我们老党员的一句话,就是说共产党员的责任就是带领老百姓去奔个好日子,老百姓能把好日子过上了,那我肯定日子也不错,也就完成我的使命了。

 

经过20多年的苦干,许存山带领村民终于彻底改变了大垴村的面貌。但面对还不算富裕的大垴村,许存山再一次开始了新的规划,他要把大垴村变成药材之乡、生态旅游之乡。

 

许存山:我就认准了一条真理,在人世间不相信奇迹会发生的人,他永远不会创造出奇迹来。有红旗渠的精神,就没有我们干不出来的事业或不配我们享有的东西。

 

记者:您觉得红旗渠精神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许存山:就是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低头。

 

红旗渠精神影响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人或两个人,而是太行山下的这片热土和一代又一代的林州人。上世纪90年代,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建筑大军开始将资金和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回林州推动着林州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开始了林州发展的第三部曲——十万大军富太行。

 

郭变花就是这支大军中的一员。1994年,郭变花和丈夫正在山西沁水承包建筑工程,一封发自家乡的电报催她速回,然而让她意想不到的是由此带来的是她人生最重大的一个转折点。当时,林州市东姚镇政府请求郭变花回来担任石大沟村党支部书记,郭变花一口回绝,毕竟远在山西的丈夫还等着她,刚刚起步的事业也等着她。

 

记者:那时候能赚多少钱一年?

 

郭变花:一年也能弄个一二十万块钱。

 

记者:等于您回来之后山西的工程做不下去了?

 

郭变花:对,那个时候,我就跟我爱人两个嘛,我在那里可以说给他顶一半力量,我走他等于掉了一只胳膊。

 

记者:那你不愿意干可以走,你可以再回山西。

 

郭变花:毕竟我爱人他母亲都在这埋的,那以后我也会回来,是不是?我再进这个村子有什么脸面再进?

 

作者: 李小芳

 

来源:云上林州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