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红旗渠故事汇 | 红旗渠的守望者(上)

  发布日期:2021-02-21 22:37:27   我有话说
  
    听红旗渠故事,传承红旗渠精神,争当出彩红旗渠传人。让我们一起聆听红旗渠故事,重温那段艰难困苦的修渠岁月,感受修渠岁月中孕育出的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编者的话:记者赴河南省林州采访了红旗渠特等劳模任羊成,横水镇达连池村村民王文书,横水镇达连池村村民李顺昌,石板岩乡大垴村村支书许存山,东姚镇石大沟村村支书郭变花,横水镇东下洹村村主任助理郝志亮,城郊乡王家庙村村民申满仓,山西省鼎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万福生,请看他们是如何讲述修建和守望红旗渠的故事。

 

这条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缠绕在群山腰际的水渠,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渠——红旗渠。它完全是靠人力和手工工具在古老的太行山上抠出来的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美联社曾评论说:“红旗渠的人工修建,看后令世界震惊。”周总理当年也曾经十分自豪地向国际友人介绍:“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是倾全国之力,而红旗渠则是单凭林县一己之力修建的。

 

记者:五十年前就在这太行山里十万大军奋战了十年,用铁锤和铁锨在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座1500公里长的红旗渠,后人们说这条渠是林州人用命抠出来的,因为有81名修渠的英雄就永远长眠在了这里。今天当我们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红旗渠的渠水依然在流淌,当年修渠的故事,依然在被人们传颂,而那些修渠的年轻人呢?如今也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了呢?

 

河南省林县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的太行山东麓。1994年,撤县改称林州市,这里自古就是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根据县志,从明朝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之间513年,林县干旱有300多年,大旱100多年,颗粒无收50年。建国初,全县550个村庄,有307个村庄要远道取水,近的要走五里到十里,远的要走二三十里,一到干旱年头,井旁的人和水桶排成了长队,人们从早等到晚,一天才能担上一担水,为了解决林县人祖祖辈辈的吃水难问题,1960年,林县政府决定自己修建一条水渠,穿越绵延几百公里的太行山把山西平顺县境内的漳河水引到林县。春节刚过,近四万名林县人就自带口粮和简易工具投入了开山修渠的大会战,这位年轻人的影像和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一起留在了红旗渠的记忆中。他就是被当地百姓誉为“飞虎雄鹰”的任羊成。

 

记者:正式开始修渠是什么时候?

 

任羊成:就是1960年2月11日正式开工的。

 

记者:那您什么时候加入到修渠这个队伍当中的?

 

任羊成:1960年2月11日。

 

记者:您当时在渠上都干过啥活?

 

任羊成:我主要是爆破。

 

为了在山腰上抠出一条水渠,就需要开山炸石,人们用长绳把自己吊在悬崖峭壁上施工,头上巨石嶙峋,身下万丈深渊,负责打眼放炮的人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常常打坏了十根钢钎,还凿不成一个炮眼。一旦炮响,乱石滚滚,给在崖下修渠的人造成了很大危险。

 

任羊成:一个塌方牺牲了十来个人,这是给群众遭罪了,咱们党员干部讨论还是干不干了,党员干部都提意见,要求领导“哪里有困难,让我去”。

 

记者:我看资料上说这个排险大队,您是第一个自告奋勇报名的?

 

任羊成:到第二天上工,往下一看,万丈悬崖,这样下去,咋还能活了?

 

记者:当地群众说你才20多岁,劝你不要上这个山。说当地群众都上不去,说鸻鹉崖是鬼门关。在底下施工2000多人,你说如果干不了,那红旗渠就修不过,你说上。

 

看看这个鬼门关有多么厉害,作为排险队队长的任羊成,终日带领队员凌空作业,如同战场上扫雷清障的工兵,他们要排除因爆破而产生的松散石头,为修渠大军开路,确保施工安全,可他们的生命仅仅就系在一根粗绳上。

 

任羊成:头晕得受不了,在那空中乱荡。

 

记者:那时候您排一次险就这样挂着?挂在悬崖上挂多长时间?

 

任羊成:最长是八个钟头,整一天。一般都是五六个、四五个钟头。

 

记者:有没有出过危险?

 

任羊成:就在鸻鹉崖第三天就把我牙打掉了,一抬头,上面掉下一块石头,打到嘴上了,一打以后头晕过去了,究竟多长时间也不知道,(等)清醒过来,跟上面联系,搭不上号,张不(开)嘴了,使手一摸,四颗门牙打到里面,把舌头卡住了。没办法,因为我是除险队长,腰里边都有钳子,把钳子搁嘴角,插进钳子,把牙一别,这样拽了三颗牙,第四颗牙扶起来,满口吐血,把牙一拽,把钳子又揣到腰里边,又坚持了六个钟头才下去。

 

记者:下去之后去医院了吗?

 

任羊成:那就顾不上去医院。

 

修渠大军就住山洞、睡席棚,有的还住在山崖下,铺地盖天,无所畏惧。

 

红旗渠总干渠的青年洞是整个修渠过程中难度最大,危险最大的咽喉工程,为此全县选拔出来300名优秀青年作为先锋突击队员。当时李顺昌和王文书与村里其他六位青年加入了这支队伍。尽管开凿全长616米的青年洞,干的都是重体力活,但那时候,正赶上上世纪60年代初最缺吃少喝的最困难时期。

 

记者:那么大的劳动量体力怎么保证?

 

王文书:上山挖野菜,只有这个野菜和玉米面,掺到一块才吃饱了,一天十分工,到年底算账,两毛五至三毛。

 

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工具自己造。为了加速红旗渠配套工程的进度,林县人民不分白天黑夜地战斗。

 

李顺昌:心里当然高兴,盼头就是赶紧把这个渠修好,会流到咱们这个村里水,咱们村里老百姓就有了盼头,就有了粮食吃了。

 

韩用娣和她的铁姑娘队充分发扬了排除万难的精神,不但学会了在深井中抡锤打钎,而且还学会了装药放炮,为全工地树立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光辉榜样。

 

任羊成:当时县委都是跟群众吃住在一个地方,群众住山崖,干部也是(住)山崖;吃野菜那都是分的,他是县长、书记,多给他一点吧?为什么多给我吃?我高于群众?不能,我不吃!干部都是这样。

 

作者:李小芳

来源:云上林州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