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坡地经济,充分利用山多坡广的资源优势,通过林禽复合、林牧复合等模式,建立立体生态循环经济体系,生产出更多的生态畜产品,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2014年7月30日,《 中国畜牧兽医报 》头版头条以《打好“坡地经济”这张王牌》为题,从坡地上“诞生”的畜禽产业集群、引“民资外援”坡地筑巢发“养殖财”、政策扶持壮大坡地畜牧经济效益三个方面,报道了我市发展坡地经济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现转载如下。
提起河南林州,人们自然会想到“人工天河”——红旗渠。林州地处太行山脉东麓,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近年,林州人充分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在占全市土地面积86%的山坡和丘陵上创造出巨大的坡地经济效益,经济发展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坡地上“诞生”的畜禽产业集群
林州境内坡地、丘陵众多,平原面积少,畜牧养殖业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同时,大量的山坡、丘陵闲置荒废,没能加以充分利用。有人问,林州人既然可以在太行山上引来漳河水浇灌林州大地,为何不能利用荒坡、丘陵发展畜牧业呢?
“向坡地要效益,这是林州发展畜牧业的关键所在。”林州市畜牧兽医管理局局长黄宏现说。
政府出资,群众出力,经过多年的发展,一座座畜禽养殖规模场、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社依山而建,在林州遍地开花。
坐落于东姚镇的林州市新大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家级万头规模化核心猪场,目前建成投产3个2万头标准化育肥猪场,中法合资投资2000万欧元,年存栏两万头优质原种猪、祖代猪的种猪场正在建设中。公司主要采用根据不同生猪生长阶段分段多点饲养、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
记者在该公司的一处养殖基地看到,10栋猪舍依山势坡度成阶梯式修建,两栋一排,每排靠基地围墙处统一配有饲料罐,当饲料车运来饲料时,可直接利用坡地落差优势,在围墙外将饲料倾倒入饲料罐中。“因为基地为全封闭式养殖,外来的饲料车不进厂,减少了外带病菌的入侵。”该公司总经理张超告诉记者,养殖场修建在坡地上,基本远离农户居住区域,对农户的生产生活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公司计划在五年内,通过“龙头企业+标准化商品猪场+标准化养殖小区+现代农户” 的模式,打造生态、健康、安全、优质的百万头生猪产业链。
利用坡地优势带来好处的并非新大牧业公司这一家,河南省(林州)源康种禽有限公司也是其中的受益者。公司总经理倪德顺告诉记者,天然的坡地优势让他萌发了打造生态养殖园的想法,公司将投资1.2亿元在合涧镇八达村坡区修建一处农牧科技生态园。整个园区背靠太行山天然森林,山林中由数百山泉汇聚而成的高峰渠清泉水流经园区,形成一个青山绿水的天然氧吧园。“林州这些得天独厚的坡地优势是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这里生产出来的种鸡、种蛋更原生态,无污染、纯绿色。”倪德顺补充道。
貌似荒废无用的坡地,在林州人手上变成了“金山矿”。“充分利用坡地优势发展畜牧业,不但节约了不少耕地,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林州市畜牧兽医管理局总畜牧师程海庆告诉记者,目前林州市将坡地畜牧经济做为主攻的富民产业,全市共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5.8亿元,新建扩建各类规模养殖场198个,其中投资100万元以上的规模场21个。“在坡地上‘孕育’的畜牧产业集群也初具规模,生猪、蛋鸡等产业集群加速了各自辐射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
引“民资外援”坡地筑巢发“养殖财”
随着坡地经济的迅速发展,畜牧业在林州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不管是外来的还是当地的民营资本,纷纷瞄准了这一“潜力股”。
位于林州东南的东姚镇,有一家新型的民营养猪企业——林州市宏旺农林牧科技有限公司,建厂至今5年多时间,公司总投资1亿多元,年生产种商品猪10余万头,并形成了集生产、经营、研发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其成立的委红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围养殖户200余户。
公司总经理郭卫红介绍,公司自成立以来,经营一直顺风顺水,正是借林州市发展坡地经济这股“东风”,“政府为发展养猪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不管是从建厂选址、规划设计等方面提供了详细的帮助,这几年来,确实让民营企业看到了效益。”
“公司的一期工程已拥有高标准猪舍26栋,二期工程将建在山坡上。”程海庆手指向厂区西南的山坡告诉记者,“那里是一片荒坡,将来会平整一块坡地建厂,这样不仅节约了土地,也充分利用了荒坡优势搞养殖。”
在林州,除了生猪企业受到了坡地养殖所带来的效益,养羊产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王成松是原康镇宋村的林州昱翔牧业有限公司掌门人,从事肉羊养殖已有三年多时间,从河沙经营跨度到肉羊养殖,这个“跨界”甚至让他自己都难以相信。
“是畜牧局技术人员指导和帮助,公司才有今天的规模。”王成松带着记者一边观察他的养殖场,一边介绍,“目前,肉羊存栏有1000多只,可年出栏3000多只,主要经营小尾寒羊、黑头杜泊、萨福克等7个品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
与王成松有类似经历的“门外汉”纪国栋,原来搞钢材销售,现在从事肉羊养殖。
纪国栋的羊场建在离市区较远的横水镇达连池村的一处山坡上,站在山坡脚下,远远可见那7栋羊舍。“羊场占地120多亩,建厂只有两年多时间,但起点高,规模也很大。”程海庆告诉记者。
“近几年,林州大力发展坡地经济,政府扶持力度很大,我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纪国栋说,“最初我就设定了目标,建一个集养羊、牧草种植、果树种植、秸秆青贮为一体的标准化、生态化万只羊场。目前已经引进杜泊羊、波尔山羊等种羊3000多只,基础母羊2000多只,可年出栏1万多只育肥羊。”
“目前,国内羊肉需求旺盛,价格持续走高,养殖前景看好。不少民营资本家将闲散资金投入到了畜牧养殖行业中,大大填补了养殖业资金短缺的情况。”黄宏现介绍,农户们的养殖热情一度高涨,从而也吸引了不少外来资本投入到畜牧业,“‘民营外资+政府奖励’将林州畜牧产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政策扶持壮大坡地畜牧经济效益
林州坡地经济已经延伸至多个领域,影响力逐渐加大,使畜牧养殖业如虎添翼。
林州市政府副市长孙建铎告诉记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现代畜牧业,提出大力发展‘坡地经济’的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开发坡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组建合作社,扶持养殖散户等办法,让典型引路,引导群众自觉自愿发展坡地养殖,使林州畜牧养殖业这块短板得到了极大提升。
近年来,林州市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对新建规模养殖场、青贮池、创建成国家级、省级畜禽标准示范场、获得无公害畜产品一体化认证的养殖企业及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的养殖企业等,明确了奖励政策;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以上,专列扶持坡地经济发展资金,对发展畜牧业给予奖励补贴。
林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军多次强调:“大力发展坡地经济,充分利用林州山多坡广的资源优势,通过林禽复合、林牧复合等模式,建立立体生态循环经济体系,生产出更多的生态畜产品,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当前,林州正处在畜牧产业加速发展的新起点,转型发展、跨越提升,其力已积、其势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