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剑昆
一位老教师在卧床养病期间,历时6个多月完成了一部长达25万字的章回体小说。遗憾的是,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小说未能出版。为此,他心有不甘。
他叫张继德,今年62岁,林州市横水镇新庄村人。小说是他在2012年春节前完成的,小说的名字叫《采桑》,创作中有很多故事。
美丽传说激发灵感
“是采桑的山和传说给了我灵感。”6月13日上午,在张老师家中,他一边翻寻创作手稿,一边讲述创作小说的过程。新庄村位于横水镇西南,与林州市采桑镇相邻。
“我村的南边采桑地界内有好几座山,每一座山都有独特的名字,每一道岭也有让人着迷的传说,这些故事、传说,就是我创作小说的源泉。”张继德说。
2011年6月,即将退休的张继德因腰椎间盘突出住进了医院。趴在病床上,他意识到自己老了。他想到星星坠落尚能在天空划下一道光痕,自己教了一辈子书,到死总得给后人留下点儿什么。
“在我做过手术后的第16天,我从医院回到了家中。一进家门,年轻时听到的一些传说突然清晰起来。第二天,我便开始想怎么把这些故事、传说 串起来。做手术40天后,这部名为《采桑》的小说就构思完成。当年10月,我完成第一遍手稿,年底完成了第二遍手稿。”张继德对此记得一清二楚。
手稿由每本80页的18个教案本组成,这是他历时半年的辛苦成果。“至于为啥叫《采桑》,是因为书中写的人和事都来源于采桑镇。”张老师说。
家和万事兴是主题
《采桑》是章回体小说,共计25万字,54回。小说以明朝中期颁布的《退耕植桑令》为背景,讲述了采桑村姓宋的一家三代人植桑养蚕、发家致富的曲折过程。小说内容丰富,有战争描写,有神话传说,更多的是劳动人民不屈不挠奋斗的故事。
谈到创作主题,张老师讲得最多的是家和万事兴。他说:“小说以宋氏一家三代人的曲折命运为主线,记录他们如何秉承以德为先、诚信立身、勤俭持家的家风,团结一心对抗贪官污吏,一心植桑养蚕的奋斗史,表现家和万事兴的主题。”
2012年春节,张老师的一位在安阳工作的外甥知道了这件事,便把他的手稿取走,打印了10多套。张老师拿着其中的一套找到安阳市文化部门,工作人员说,要出版得花不少钱。出版的事就此搁浅。
2012年春天,张老师把打印好的小说送给了本村几个人,让他们为小说提提意见。后来,他根据几个人所提的意见,对小说进行了多次修改。
最大愿望是小说出版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小说印成书,给后人留下点东西。”张老师捧着厚厚的手稿,脸上略带遗憾。
张继德早年毕业于林县八中,1976年横水招民办教师时成了一位民办教师,1996年转正。他和妻子生养了3个男孩,现在,因种种原因,大儿子还未成家。生活的艰辛、身体的毛病让他没有多大想法,出版小说成了他晚年最大的奢望。
“我写小说并不是为了赚钱、出名,我看重民间一些传说等本土文化,如果没有人记录,就有失传的危险。”张继德说出了心里的担忧。
他为此也努力过,但一说到几万元钱,他就退却了。“不过,好在小说也成了‘铅字’了,修改好的也存在电脑里了,即使不印成书,其他人也能看到,这多少能弥补我心中的一点遗憾。”跟记者告别时,张老师的脸上绽放出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