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会文的老家在林州市任村镇赵家墁村,早年因家中做生意,到开封定居,与一户以世代捏泥人为生的广西人做邻居,耳濡目染,赵家人也学会了捏泥人。后由于战乱,赵家举家回到了老家赵家墁村。十几岁时,赵会文随修筑红旗渠的大军在太行山苦干3年,与红旗渠结下了不解之缘。6年前,赵会文听说林州市新开了一个紫光斋文化市场,就想用自己的泥塑手艺塑红旗渠人物,以特殊的方式传承红旗渠精神。
“每当我把和好的泥拿在手上,眼前就会浮现当年修渠的场景。”赵会文老人边说边拿出工具,一根削出了刃的塑料筷子、一截锯条,开始揉捏起来。不到20分钟,一位左肩背着钢钎、右肩搭着手巾、甩手昂头迈步向前的修渠姑娘跃然眼前。端详着自己刚捏好的修渠人物,赵会文老人不由得说起了当年修渠时的快板:“林县人下决心,不怕牺牲往前冲……”她在一旁做帮手的女儿说:“我母亲捏出来的修渠人物像有灵魂似的,在这点上,我们总是学不好。”
赵会文回忆,当年只有十四五岁的她和同学们一起,被派往红旗渠工地做宣传员。她是班长,又热爱写作,负责编写快板台词,在工人休息时给大家表演。“小学生俺十四,老师叫俺把马灯提,提起马灯够不见,石头支上一大半……”除了说快板,他们还帮助大人扶钎、搬石头,到工地周围挖野菜……就是这不平凡的3年时光,为赵会文捏泥塑积累了丰富生动的素材,捏泥塑的时候完全不用起草、构图。
今年9月,在第二届中国林州国际友好和平艺术节期间,来自北京、台湾等地的客人到紫光斋文化市场看了赵会文的红旗渠人物泥塑作品后,非常喜欢。赵会文老人主动送给了客人一部分作品,并给他们讲述了红旗渠的故事,客人们很受感动。























豫公网安备 4105810200001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