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洪谷山风景区

  发布日期:2012-11-18 22:26:33   我有话说

  八思巴字圣旨碑元代八思巴字圣旨碑原在洪谷寺内,是元代皇上为保护洪谷寺权益所颁的圣旨石刻。1998年3月,村民迁坟,在寺址北部王姓祖墓内出土。碑原两通,今存世的拓片是清末学者缪荃孙艺凤堂旧藏,40年代归人北大图书馆。狗儿年圣旨碑拓片高1.54米,宽0.81米。碑阴阳两面刻,正面三截,上段是一道鸡儿年(1261年)圣旨的汉语译文,中段是八思巴字圣旨原文,下段是它的汉语译文。圣旨末署狗儿年三月三日,即元成宗皇帝大德二年(1298年)为保护洪谷寺权益而颁。牛儿年圣旨碑宽0.93米,上厚0.22米,下厚0.23米。正面两截,上截为八思巴字蒙古语圣旨原文,下截为其汉语译文,圣旨末署牛儿年(即元仁宗皇庆二年)七月七日。两碑有很高研究价值,也是八思巴字蒙古语的宝贵文献。

  五松亭位于洪谷寺南坡台地。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林虑县丞李弼主持修建。因周围挺立五棵大松,故名。这里翠柏森森,冈峦起伏。金代翰林学士王庭筠到此游览,赞叹洪谷美景:“正如关仝、范宽辈,图画得意处。”还说:“加我数年,婚嫁事毕,归为亭主人,看夕月之龙蛇,听夜风之琴韵,便当不减陶隐居。”并作《五松亭记》碑刻,书法为当时一绝。此碑高1.5米,宽0.7米,设置亭址,可惜字已磨。碑的另一面刻金代刘涛于贞五年(1217年)写的《题五松亭》,传说其用鸡毛沾墨字成,别有风韵。诗云:“田园随地脉,林麓假山彤。石峡横幽寺,松阴得野亭。水传哀谷暗,春效瘦原青。寒食怀乡客,衔悲怕晚晴。”1999年在旧址重建此亭。

  洪谷河池在洪谷谢公祠前的洪谷河上,拦河筑一小坝,将潺潺流水拦蓄,河边两岸山青水秀,垂柳袅袅,山花烂漫,池中有竹筏木船,游人可在池中戏水,或倚坐在池旁大石上,尽情观赏这里的山水风光。

  金代宝公石塔位于洪谷寺址西北坡,此塔为金大定年间和尚墓塔,通体高2.34米,束腰处刻六奔兽、卷角绵羊、鹿、狮等,向上为六角束腰须弥座。其上有一层刻奔兽、折枝牡丹等内容的6个乳突状雕刻。又上为一圆形仰莲座。上承球形塔身,右面刻“第一代宝和尚之塔”。金王庭筠《五松亭记》云:“惟洪谷宝岩寺为独完,寺创于高齐天保初,至本朝泰定(应为大定)中宝公辟为禅居。”

  元代?公石塔位于宝公塔东,为元代宪宗年间(1251~1259年)洪谷寺和尚墓塔。上有球形塔身,侧面刻“开山第一代?和尚之塔”。

  广公石塔位于?公塔东南。为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年)洪谷寺住持广公所建的墓塔。下有六角形基座,上有圆形仰莲座,束腰上有虎、羊、牡丹等乳突状雕饰。

  七节阁楼遗址在洪谷寺后边,有古代七节阁楼2址,今存有石柱、柱座等。原阁楼共7层,倚山就势,巍然耸立,十分壮观。

  荆浩隐居处位于洪谷寺西沟2里处。据旧《林县志》记载,五代山水画大师荆浩隐居处。荆浩以林虑山为背景,绘出许多传世画作。金代和尚性圆曾修建寺院,称嘉禧院,元代改称太平寺。后毁。左泉右石,北依崖壁,丛林佳树,穿插其中。

  黄龙瀑洪谷河床在此断跌,形成瀑布。瀑下是五彩斑烂的花岗岩体河床,石质坚硬,长约百余米,最宽处约50米,形成了多级瀑布,高者10余米,低者不足1米。有的从高崖峻壁间飞洒而下,有的沿崖壁滑流,其色如薄纱,其声如弦乐,有的深幽,雅如闺秀;有的奇险异常,令人惊叹。花岗岩河床上有“坐石弄泉”、“忘归”等石刻。

  甘露潭甘露潭亦名黄龙潭,洪保健里沟中段,距洪谷寺约1.5公里,崖壁上镌刻“甘露潭”3个大字,潭呈梭形,系瀑布流水在石质坚硬的花岗岩上长年冲刷而成,水滴石穿,再现了水的神奇功力。其间绿水荡漾,清澈见底,周围丹崖碧树,树映其中,山光水色,相映生辉。潭的北岸坡上有石砌黄龙小庙。

  观瀑亭位于洪谷沟底的一个小山之上,为两个并连六挑檐凉亭,玲珑秀丽,游人可沿石台阶登高而上,坐在亭内,眺望壮观的四级瀑布和龟驮经书、百宦崖、义泓禅师崖等景观。

  洪谷瀑布在洪谷谷底,沟尽壁连,有一股如同银带的瀑布,被称为“洪谷瀑布”。从崖巅倾泻而下,飞跌三级,高各数十丈,秀丽壮观。冬春水瘦,风吹拂动,散为珠帘,昔人赞日:“高挂绶系邀皓月,斜飞银线映晴晡。”到了严冬,水滴成冰,这里又呈现数十丈高的冰塔。诗日:“地勇霜轮十数级,天垂雪盖几千层。远瞻碧玉高低竖,近视玻璃内外明。”金大定年间,县令萧忠武赞叹称奇,于泉崖下凿龛,内设观音像,请宝岩寺长老崇公题诗刻石。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僧人恒山游览此景,深感其妙,作“咏珍珠帘”、“冰塔”诗各一首,亦刻石于此。元代王盘在诗中写道:“瀑布落晴雪,金灯开夜莲。何当重经过,岩下细留连。”除这些景观外,还有鹦鹉洞、鹦鹉峰、龟驮经书、义泓禅师崖、百官崖、香档梯、龙须砦、真隐洞、灵鹫寺遗址、金灯寺塔林等景观。

  谢公渠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林县知县谢思聪,动员老百姓开渠,从洪谷引水,到辛安村止,长9公里,宽0.4米,可供40个村庄村民吃水。人们感恩戴德,世代不忘。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渠旁立“谢公祠”,并把渠命名为“谢公渠”。现存祠堂5间,有明、清及民国时期碑刻12通。

  金灯寺在洪谷山宝岩寺山顶的凹壁,古人利用天然岩洞,凿成了一座著名的金灯禅寺,初名曰宝岩寺,后因磷光夜飞人寺,改称金灯寺。该寺北倚陡崖,南临深谷,平面东西构成长条,五进院落,建筑有关帝庙、钟鼓楼、聚仙楼等,最后有大佛殿3间。山腰北崖凿有大小14个洞窟,其中最大洞窟称“水陆殿”,又名水罗殿。面积约120平方米,上置平顶,下面沼沼晶莹。泉水从西北石隙中涌出,积沼成潭,清澈透底。潭上架有“田”字形石堤桥,游人过桥,倒映水中,即可沿桥有趣地观赏殿中景物。明间扇面墙壁前后均有高出水面约50厘米的长方形佛台,正面并坐3个佛像,背面并坐3个大士像。后面佛台上也并坐3个佛像。窟顶,四壁浮雕水陆画、佛像、菩萨、罗汉等像,神态各异,灵活多样,十分诱人。第12窟浮雕文珠、菩萨故事。其余洞窟凿弥勒、伽蓝、千佛、观音、罗汉、泰山神等,神态多变(在与林州紧邻的山西省平顺县境内)。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