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谷山位于林州市区西南15公里处的林虑山之首。《隋书·地理志》日:“林虑县有林虑洪。”群峰回环连接,中间一道深涧幽谷,气势巍峨,高深莫测,故名洪谷,又名洪峪。沿谷藏有4处省级重点文物和两处县级重点文物,乃林虑文物宝库。金代王庭筠《五松亭记》云:“林虑西山,横绝百里,隐然犹卧龙。洪谷为首,天平为脊,黄华为胁,鲁班门为尾,迤逦而北去。”这里重峦叠嶂,奇峰峥嵘,怪石嶙峋,水清林茂,风光旖旎。元代诗人高书训诗日:“择胜何年著梵宫,目穷犹未尽重重。翠红照耀三千界,屏障周围十二峰。雪涧清泉响寒玉,云岩乔木卷苍龙。”1999年,投资150万元,修建了广场、入山公路、景区台阶、游览道路、售票房等。同年5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2000年修通至金灯寺道路。2001年,投资45万元,建成洪谷寺主体工程。主要景观有:
洪谷金灯牌坊位于通往洪谷山的合涧镇肖街村小山自然村东,是洪谷金灯风景区的门户。1999年建成。高14.4米,宽13米,4墩3门,仿古建筑。牌坊横额上题“洪谷山”3字。柱上有联,上联为:“天造地设飞瀑流泉皆图画”,下联为“鬼斧神工石窟栋宇尽文章”。
洪谷寺遗址与唐代砖塔由于山青水秀,环境幽雅,是仙释之徒挂锡驻足的圣地。北齐天保元年(550年),文宣帝高洋为地论师僧达建洪谷寺,后称宝岩寺。从此,洪谷寺热闹非凡,僧侣甚众。今惟存洪谷寺塔、宝公石塔、劾公石塔及元代八思巴文(蒙文)圣旨碑。在古禅寺旧址旁,矗着1座建于唐代早期的宝岩寺古塔,为砖砌7层密檐式结构,平面呈方形,高达15.4米,塔门外有石狮一对,昂首蹲立,威武异常。
千佛洞窟始凿于北齐武平五年(574年),处谷地北崖壁,前临深涧,颇为壮观。洞口为青石砌墙,拱券门,东西宽3.97米,高2.67米,上部叠涩出檐。拱券门高1.38米,宽0.53米,上嵌半圆形石块,雕有造像龛。洞内平面近似马蹄形,顶作斜坡状,长2.35米,宽2.27米,高3.3米。洞内外共雕大小佛像128个,最大的高2.78米,最小的仅有20厘米。洞外墙上凿有造像龛,门西4层,造像15个。门东雕上下2龛,上雕2佛,下雕6佛。洞门拱券面上凿3龛,中龛较大。2.78米高的本尊大佛,头后饰圈瓣莲项光,身穿双领下垂的佛装,内着僧祗支,袒右胸,佛肩略窄,前胸微凸,显得肃穆宁静,下为仰复莲须弥座。本尊头后侧有宋元?五年(1090年)摩刻“张商英结缘来此”7字。东西两壁的南半部,分别嵌砌唐乾封元年(666年)所刻《金刚经》4方、《妙法莲花经》2方。洞外东崖壁刻有《赞佛偈语》:“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有,一切无有如佛者。大齐武平五年(574年)八月建。”千佛洞石窟工艺精湛,结构完美,气韵生动,具有写实风格,是我国石窟艺术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瑰宝。
大缘禅师摩崖石塔这一凿刻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大缘禅师摩崖石塔,位于谷口北崖壁东部。从下仰望,诱人惊叹。塔龛高1.1米,宽0.88米,内刻大缘禅师石塔,通高0.77米,宽0.74米,身宽0.56米,深0.09米。塔身正中凿l龛,上为拱券顶,内雕大缘禅师像,结跏趺坐,作禅定状。石塔的左边摩刻一题记:“故大缘禅师俗姓李,潞州潞城县人也。春秋五十有八,夏腊二十有六,至贞观二十一年岁次丁未十月甲寅朔十八日辛未,卒于林虑山洪峪寺。弟子惠口等慕师生存之日,镌记灭后之名,重取灰身,建塔于此。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在此塔南边还有一摩崖石塔,方形三层基座,上承塔身,中开龛室,边雕刻装饰着滚龙的柱子。这一石塔规模之大,雕琢之精,不亚于“大缘禅师摩崖石塔”,惜无创凿年代,从其造型风格看,当为北朝晚期所建。
三尊真容像支提龛铭碑位于大缘禅师摩崖石塔西部10米处,此碑高1.84米,宽0.95米,行书20行。碑首刻有释迦、文珠、普贤3像,画面生动,引人人胜。在碑旁东西面较平整的岩石上,分别凿有大小2个支提龛,此碑即为这2个提龛而立。此碑前后文字,均为蔡景所撰写,末尾署“唐开元十九年(731年)岁次辛未九月二十五日建”。碑文分两篇,碑阳面为“三尊真容像支提龛铭”,碑阴面为“述二大德道行记”。记述了东魏末期名僧义泓和乾寿在此“剪拓修夷”、“疏泉汲引”、“依岩起塔”、“雕龛镂室”的业绩。元代集贤殿大学士、汤阴县人许有壬赞其书法碑刻为“镌刻甚精”。《重修林县志》称“为林县碑刻第一”。
戒猴洞位于千佛洞西侧,为自然岩洞。得名于北齐天保年间(560~570年)。东西长8.6米,南北进深10.1米,高2.2米。据金代《圆公马山主塔记》云:“按齐天保中,口广禅师居之,有大猴日献花果,听经法,洞因得名。”有“马山主”灵骨葬于此洞。洞内原有8面刻文的幢塔1座,今已无存,所幸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撰刻该塔《圆公马山主塔记》文字已录存,成为此洞历史重要史料。1992~1993年,由安阳市旅游协会筹资和当地群众集资,在洞内砌建神台,上置白玉药师及男、女供养人雕塑各1尊。洞外又砌筑平台、围栏、踏道等设施。
隐庵位于千佛洞东侧,为自然岩洞,得名于北宋元?年间(1086~1094年)。东西长14.3米,南北进深13米,高6米。《明嘉靖彰德府志》载:“拱翠峰下有僧院,日宝岩院,在院之东有隐庵,半山间小径萦迂,上至大石崖下,可容数百人。县令钱景允(北宋元?年间任林虑知县)葺治窗牖,以憩游客。”1992年,安阳市旅游协会和当地群众筹资,开发旅游资源,在洞外砌筑平台、围栏、踏道,在洞内以砖铺地,建立神台,上置由河北曲阳县雕刻的汉白玉佛4尊,佛左侧为男供养人,右侧为女供养人。
观音阁位于洪谷寺北坡,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5间双层。后毁。1998年重建。可沿木梯上楼,拜谒观音菩萨。佛阁石柱上有联:“出南海驾祥云霞光万道,净水瓶扬柳枝洒遍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