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河南频道讯 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闻名于国内外,蕴含了许多荣誉光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60年代,原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被赞为“红旗渠精神”。
然而,与红旗渠极不协调的一幕,就发生在红旗渠的源头——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附近。
今年5月底,安阳市民杨芳(化名)与朋友相邀,前往红旗渠源头游览时,无意看到并拍下了,长时间流向红旗渠源的大量垃圾,这些垃圾从何而来,污染了多久,最终流向了何方?
记者跨省奔赴红旗渠源,徒步数小时,实地采访调查,欲揭开红旗渠源头遭生活垃圾污染之“谜”!
源头探寻:红旗渠源惊现大量垃圾!
今年5月29日,杨芳与朋友一同相约,来到了红旗渠源头参观游览。
“风景如画的红旗渠风景构筑在巍巍太行山悬崖峭壁之上,渠上小桥流水,不但给人带来了视觉之美,还让人很快融入大自然的怀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秀丽的红旗渠风光给了杨芳一种别致的情怀。
就在杨芳等人顺着渠源,行至一公里左右时,他无意看到了一个南北小桥旁边,犹如从天而降下来的约30米有余的白色瀑布——人工生活垃圾倾倒下来的垃圾堆,随后又顺着红旗渠水冲刷流走。
“这些垃圾是到底谁倒下来的,又是怎么倒下来的,为什么没有人管管呢?”杨芳内心产生悸动。
杨芳等人见证令人震惊的这一幕,拍下照片并向记者打来电话,希望媒体能关注一下。
6月3日,接到线索后,记者第一时间赶往红旗渠的源头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探寻事实真相。
“红旗渠技改工程军民共建纪念碑”醒目的矗立在源头,碑上面详细的记录了修建红旗渠的历史背景,仔细阅读,令记者内心忍不住再次震撼,更加为林县人民不畏艰苦的精神所感动。
纪念碑的一面,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题词:“军民情谊深,红旗渠流长”刻在碑面上,短短的一句话,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原林县人民和红旗渠精神的肯定。相对的另一面,是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的题词:“军民情溢红旗渠”。
纪念碑不远处下边是一个涵洞,涵洞的石壁上,“红旗渠源”四个字嵌入其中,伟大的“引漳入林”工程,漳河水就是从这里开始,潺潺流向了河南林州红旗渠。
沿着红旗渠源头的主干渠渠道向下走,一栋白色的建筑物,建筑物上悬挂的一块牌匾上写着“水利部漳河上游管理局红旗渠渠首工程”。
沿着渠道,步行约2公里,记者来到了一山坳处。一座米宽的小桥,横跨渠道。
在该山坳处可以清楚的看见,从山顶到渠道中,约至少有20米高的红旗渠上方,堆积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还有一股刺鼻的异味。渠中的流水从此时经过时,携带着许多塑料袋、玻璃瓶等废弃物品,流向了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