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建议:修个垃圾场有多难?
杨芳告诉记者,红旗渠乃林县人民“生命之源”,为了建渠,牺牲了无数百姓之生命,渠首现在被倒入垃圾,这些垃圾是生活垃圾,百姓完全可以避免的,为什么这么久,无人管理。
“我在想,是政府监管不到,还是百姓愚昧无知,我为倒垃圾者汗颜,我为林县人民伤心。”和杨芳一同前去的朋友牛勇(化名)也看到红旗渠源头被污染的情景,游玩回去后,牛勇写下了上面的一段话,表达了他那时候的心情。
牛勇说,周末约友人相伴游至林州红旗渠源首,清凌凌的渠水,蓝莹莹的的天。但与其格格不入的是,在渠首左侧的渠岸上,飞流下约30米左右的白色生活垃圾,已漫至水中。水乃生命之源,林州人民赖以生存的红旗渠渠首,却被污浊不堪的生活垃圾笼罩着,着实令人揪心,水利部门的公仆,你们在哪里?林州人民的颜面情何以堪,希望有关部门尽快着手处理,还林州30万人民一渠清水。
“那些垃圾基本上是生活垃圾,百姓完全可以避免的,为什么这么久,无人管理,是政府监管不到,还是百姓愚昧无知。再说,修建个垃圾场,让村民将垃圾集中堆放到垃圾场里,垃圾将来也容易集中处理,可以避免村民向红旗渠中倾倒垃圾。为什么不修建垃圾场,到底原因何在?”杨芳和牛勇一致产生的疑问。
历史背景:红旗渠修建时的艰辛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太行山上建成的大型“引漳入林”灌溉工程。
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引漳入林”是林县人民多年的愿望。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在省、地各级领导和山西省平顺县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在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县委、县人委组织数万民工,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原更有 刘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