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监管:谁将垃圾倒在 “ 人工天河 ”
这些垃圾到底从何来,究竟是谁将垃圾倒进了红旗渠源的河道中,带着这些疑问,记进行了实地走访。
站在产生垃圾的红旗渠主干道旁,向上看,周围林木丛生,但从高空中倒下来的垃圾已堆积到了渠道里;从下向上看,上方有明显的光滑痕,说明垃圾的产生已有一段时间。沿着渠道,记者再次向前探寻数里,还是没能找到向上走的道路。
返回水利部漳河上游管理局红旗渠渠首工程处。从这里往山上走,有数百陡峭的台阶。
徒步拾阶而上,顺着蜿蜿蜒蜒的山路,步行约一个小时,眼前出现了一条宽阔的水泥路,水泥路蜿蜒盘旋着向山上延伸过去。
沿着水泥路行走了大约2里,一个村庄出现在记者面前,村口的一房屋墙壁上写着“崔家庄”。
距离村庄几百米处有一条路,斜着向下,一直延伸到到山壁处。
顺着这条路行走,大约几百米远,一个水泥铺就的小型广场呈现在面前。该广场紧依崖壁而建,30平方米大小。
广场上,临红旗渠源的崖壁前,还堆放着一小部分未倾下去的生活垃圾,从堆放垃圾的地方向山下看,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活垃圾从上而下,堆满了整个山坳,一直延伸到红旗渠渠道之中。
可以肯定,这就是此前游客杨芳和记者等人看到的倾倒生活垃圾的源头。
所倒垃圾是否就是该村村民所为,还是周围附近其他人所为,又是些什么人将‘异想天开’地想出把垃圾倒向红旗渠源?……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了崔家庄村委会,此时已接近中午11点半。几经敲门,村委会门锁着,没有人应答。
下午15时许,记者再次来到村委会,仍然没有人值班。
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崔家庄支部书记崔某家里。崔某家里大门紧锁,叫门也无人答应;
15时30分许,本村的一位赵姓老人恰好路过村委会,为了弄清楚垃圾的来源,记者采访了老大爷。
“那些垃圾都是村民运到那的。”赵大爷说,“村民家里的垃圾一般都是运到山壁广场那,然后倒往下边。村里有两个垃圾站。”
“你知不知道倒垃圾的下边就是红旗渠?”记者问?
“知道啊,村里的垃圾基本上都是倒在那边的,也没人管。”老人家回答
几经打听,记者终于在一家饭店旁见到了崔家庄村村主任崔某家里。
“我们村大约有100来户人家,300来人,村民的经济来源基本都是靠种植花椒的收成,并不富裕。”崔书忠介绍了村里的状况。
当问起村民向红旗渠倾倒垃圾一事时,崔某并不认可。
“那些垃圾顶多是建筑垃圾。”崔书忠说,“再说村不大,村里一共就几百人,能产生多少垃圾啊?”
周边山上一位姓王的村民介绍,沿红旗渠周边有好几个村庄都是将生活垃圾倒在渠道中。具体是哪几个村庄,王先生说不方便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