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走进太行看白泉

  发布日期:2014-08-12 11:06:07   来源:安阳网-安阳日报   我有话说

□记者 郑茜 李婧瑜

一山连着一山,一山更比一山高。连接这山和那山的,是一条蜿蜒盘旋的水泥路。它像一条挂在山间的白色哈达,向山外传递着山里幸福、安宁的讯息。

我们就是沿着这条路,在山中盘旋行驶了近一个小时,7月29日10时许,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林州市临淇镇白泉村。

白泉村,因村内只有一个小泉眼而得名。这是一个交通闭塞、吃水不便的贫穷小山村,然而,这个小山村却经历了劈山凿路、硬化路面、植树造林、旅游观光、风力发电等一系列嬗变。如今,这个位于林州市最南端、海拔1200多米的小山村,正一步步走向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

那路:赶了临淇集 脚底不踩泥

山区闭塞,根源在交通不便。20世纪60年代以前,白泉村没有通往山外的路,出村的路全是绝壁小道,又窄又险,下山需要两个小时,上山时间更长。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

要想富,先修路。1969年秋季,在“大干大变、小干小变、不干不变”的口号下,白泉村人开始劈山凿路。他们用自制的炸药,在绝壁上抡锤打钎,打出炮眼,炸开大山,清理碎石,平整路面,一段一段地修通了通向山外的村级公路。

1970年的春节让白泉人印象深刻。为了不耽误修路工期,当年农历大年初一,村里支起大锅,全村男女老少围着大锅吃饺子,吃完饺子,撂下碗筷就跑去修路。回忆起当年修路的情景,村党支部书记张福根颇为自豪:“眼看着大路修到了村边,大家的热情高、干劲儿足,俺是革命加拼命,原计划5年完成的路,只用了124天就修通了。”

路修通了,出山方便了,然而,由于没有硬化,一到下雨天,道路就变得泥泞难行。2002年,白泉村开始对土路进行硬化。如今,从山下的平地到海拔1200米的白泉村,还有连接白泉村10个自然村之间的路,这些加起来有30多公里,全部是水泥路。这些硬化工作,白泉村和相邻的占元村合作,在三年内就完成了。

“赶了临淇集,脚底不踩泥。现在,俺村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有的人家还买了小轿车,这都是沾了修路、硬化路的光。”村民张合芹快人快语,言简意赅。

路,在山民脚下延伸,让山民有机会走出大山,和外面的世界接轨。现在,白泉村的青壮年劳力大都走出太行山,他们或在外打工,或出外卖山货,大部分人家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过去“平地姑娘不上山,山上姑娘往下蹿”,白泉村有很多适龄青年打光棍儿;如今,洛阳、郑州的城市姑娘心甘情愿地嫁给山里小伙儿。

那水:1685眼旱井 人均三眼亩均三眼

白泉村地处山区,缺水,以至于后人对其名字有了更贴切的解释:白泉——空无一泉。

7月29日的一场及时雨,让记者随山里人一同体验了一把“久旱逢甘霖”的喜悦。次日清晨,记者步行前往山下的白泉自然村采访。一路上,通往各家各户的水泥路上,一条条人为用泥土堆砌的简易引水槽引起了记者的好奇。“这些引水槽都是昨天下雨时村民临时堆起来的,为的是把雨水引向自家的旱井。昨天的雨真是救命雨,不仅庄稼救活了,村里的一口口旱井也都‘喝饱’喽。”白泉村村委会主任闫栓喜想着头一天的雨,仍乐得合不拢嘴。

“过去,白泉村人畜吃水是有雨水时靠屋檐接水,没雨水时靠前人留下的三眼收集雨水的旱井。当时就说吃水比登天难,可再难也得解决,这是山里人的头等大事儿。”张福根回忆着,村里当时试了许多办法,远道取水不可行,打深井找水源行不通,最终还是老祖宗的法子救了白泉人:蓄住天上水,把白泉变成 “旱井世界”。52年间,白泉村打了1685眼旱井,山里人吃水难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山路一旁,闫栓喜随手打开一口旱井的井盖,指着里头满满的井水说:“这是俺村闫章福家的井,他家的房子就在不远处的山下,这口旱井有管子直接通到他家,吃水特别方便。”正说着话,山下走上来一位老人,闫栓喜赶紧介绍:“这就是闫章福,早晨出来转悠呢。”说起现在用水的方便,75岁的闫章福特别感慨:“几十年打井俺都参与了,现在看看,当初的苦没白吃。如今山里就剩俺老两口了,孩子都在镇里生活,家里有了长流水,干啥都方便。要是没有过去几十年的坚持,现在俺哪儿还有劲儿找水、挑水呀。”

如今,白泉村水利设施配套齐全,从防洪渠到蓄水库塘,从水窖到旱井,水利设施遍布家庭户院、田间地头、山腰坡旁,全村拥有旱井1685眼,人均3眼、亩均3眼,白泉人再也不用远道取水。这些旱井不仅供人们吃水用,天旱时还能从中取水点种庄稼。

那林:小雨淋不湿衣裳 大雨冲不毁山岗

白天看不见村庄,夜晚看不到灯光,小雨淋不湿衣裳,大雨冲不毁山岗。这是老支书张福根对白泉生态林业现状最形象的描述。我们驱车行驶在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上,密密匝匝的绿叶下偶见几处瓦房,却看不到村庄的轮廓。我们只得循着远处传来的说话声,找寻村庄的位置。

“过去白泉穷,穷在山上没树。山穷,就等于山里人穷,人越穷就越向山掠夺,越掠夺山就越穷。这种恶性循环也让白泉人尝到了苦头。1956年,一场暴雨让全村400多亩庄稼地一夜之间变成了乱石滩。”张福根对过去光秃秃的白泉仍记忆犹新。

1.6万亩荒山,这是当时摆在白泉人面前的一道坎。这道坎没有打倒白泉人,他们靠着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镢头一张锨,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绿化,一个沟岔一个沟岔栽树,到1996年,1.6万亩荒山全部绿化达标。

植树造林,一段白泉人共同的记忆。老人孩子,男人妇女,人人参与其中,靠双手改变家乡的面貌。在白泉自然村,55岁的张合芹说起满山的绿树,珍惜得不得了:“前些年,一到春天,大家就都上山种树,这已经成了习惯。这些树可都是宝贝,好处多着呢。”朴实的张合芹一个劲儿夸满山的绿树是宝贝,却说不出个所以然,可她能够切身体会到,绿树把村庄变“活”了。

“山里的生态环境变好了,这几年野生连翘长得不少。一到夏天这几个月,没啥活儿大家都会到山里采连翘,一个妇女一天就能采100元左右的连翘。采药材已经成了山里人一项主要的副业了。”在石门自然村,闫栓喜指着头顶一块大石头上长出的绿色枝条告诉记者,这些就是连翘。好的生态环境,给白泉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存问题解决了,更是致富的新希望。

那风:风力发电 前景广阔

白泉海拔高,风力资源丰富。过去,白泉人为此多有抱怨,如今,那刮不停的大风竟然有了用武之地。2011年,上海纽爱奇风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提供技术和设备,决定开发白泉的风力资源。

采访当天,我们来到白泉村风力发电项目一期工程建设现场,只见一个风力发电的基座正在建设。站在基座上,山风在耳边呼啸不止。闫栓喜介绍: “从2006年,这里就立下了百米风力测试塔,经过这么多年的测试,发现这里一年四季刮风不止,所以风力发电项目才决定建在俺村,今后,类似这样的基座将建设40多个。”

据悉,白泉风电项目采用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风电技术,技术、设备和收益都是世界一流,建成投产后,不仅风能可以得到有效利用,而且白泉人也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白泉村虽然旱井很多,吃水不缺,然而,白泉人祖祖辈辈靠吃雨水生活。这一局面有望在风力发电项目建成后得到改变。“等项目建成后,利用风力发的电能,把山下的活水引到山上,让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张福根信心满怀地说,“过去硬化道路时,为了节省资金,我们的进山路都只有4米宽,大车上不来,小车会车也不容易。如今,因为风力发电项目的建设,路面拓宽工作已经开始,将来,路宽了,更多的旅游大巴车就能进来了,我们的旅游业将会得到快速发展。还有,风力发电项目建设需要人吧,俺村人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了。”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白泉村在贫瘠无水的大山里,发扬自力更生的红旗渠精神,成就了修路、打井(旱井)、绿化的伟业,现在,他们又在努力谱写风能发电、观光旅游的宏伟篇章。

采访结束时,憧憬未来,75岁的老支书张福根给我们吟诵了他早年创作的励志诗——蹬破地球闯开天,单手举起太行山。

它传递着一种精神:太行山下、红旗渠畔的山里儿女,用山的气魄,在与大山对话!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