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利:政府政策层面支持
8月1日下午到达国家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时,林州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孙建国告诉记者,上午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相关负责人也来过,准备和林州市政府在国家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力建一个新材料研究所,由林州市政府提供一些前期的帮助。目前双方已经达成了意向,正在谈具体细节。
“与科研院校合作成立研发中心,是为了进一步把科研院所一些新的技术嫁接到林州,促进产业结构更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林州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智勇说,此外还引进人才。这主要是依托各个企业,一方面各个企业在全国各地都会组建一部分研发团队。另一方面,政府的组织人事部门也会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从外地引进一些退居二线的老专家,或者是一些科研院校、大专院校的博士硕士到林州做技术管理或者经营管理。
林州市的工业基础很雄厚,但工业多以资源类型的产业为主,所以和一些科研院校的在研究所方面的合作,就成了林州市政府方面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上所做的主要工作。
在林州,有一个发展前景比较好的高新技术企业,那就是中农颖泰,专业从事微生态和抗菌肽的研究和开发,主要用于生产绿色无抗的饲料,兽药制品等。
据公司董事长助理刘扬科介绍,中农颖泰是在2008年注册,2009年建厂,2010年投产。从2010年投产到现在3年的时间,从无到有,团队从20多人到现在的600多人,在行业内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刘扬科的自信得益点就在于创新性,技术研发的优势很明显。
“我们的研发单位是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在中国农业大学有80多个博士与硕士组成的专业研发团队。同时,我们刚刚引进了一个国家的‘千人计划’。”刘扬科介绍,现在在生物科技领域中,尤其在畜牧业,从事研发的单位非常少,做原创性研发的就更加少。而中农颖泰的这两项产品都是做原创性研发,80多人的研究团队在做研究,然后投入生产,国内几乎没有企业这么做。
科技创新离不开知识产权,据刘扬科介绍,目前公司已经获得的专利有3项,正在申报国际专利的有1项,正在申报国内的专利有4项。而且很多专利的申报主体都是中农颖泰林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除了中农颖泰,光远新材也是林州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董事长,李志伟很清楚人才对于高新技术的贡献。“目前项目的技术主要依托的是南京设计院,但电子纱技术都掌握在各自厂里面。我们的总经理就是这个行业的专家。他原来在东莞做了中国第一条电子纱。现在是到我们这总负责技术。另外,我们在重庆,台湾,还有台湾和美国的合资企业里组建了一个团队。目前核心的技术人员大概有20个。”
其实在林州注重科技创新的企业并不少。
在林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未金林眼里,除了中农颖泰和光远新材,他一定不会忘了提及林州重机。在林州煤机领域,林州重机是一厂独大。在全国,林州重机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民营煤炭综采机械设备供应商。据悉,重机集团被评为“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是安阳市唯一的一家企业。申报的“林州重机图形”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安阳市“零”的突破。
作为煤机行业高速成长的标杆企业,林州重机快速成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不断研发推出新产品,从支柱到支架到刮板机再到掘进机,完善成套化战略。
源于这种思路,2011年采掘公司组建,主要生产采煤机和掘进机。林州重机采掘分厂厂长郭建斌作为林州重机的老员工,在重机机厂已经工作了25年,见证了这个公司从十几个人,几百个人,到上千人的发展。生产的产品也不断完善,现在是“四机一架”,采煤机、掘进机、刮板输送机、提升机,另外还有液压支架,具备较强的煤炭综采设备成套生产能力。
未金林告诉记者,林州重机在北京和郑州都有研发团队。在郑州CBD,有几十位专业的博士硕士组成的研发团队。那么,研发人员从哪里来?郭建斌笑着说,其实采煤机支架在国内属于成熟产品。因此林州重机找到了一条捷径,那就是从大的国企聘请成熟的研究人员过来研发,研发人员现在占所有人员的5%。
“现在研发人员都在北京、郑州、徐州这几个地方。在徐州,我们和徐州矿院、徐州矿大在提升机方面合作研发。而采煤机、掘进机、刮板输送机、液压支架的研发主要在郑州。”郭建斌说。
尽管林州市的资源类型企业众多,但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林州市并不是一味地发展高科技产业,而是“搞好规划,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同时按照‘提升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这个总体的目标来指导。”李智勇说道,除了林州重机从原来的锻造企业到现在能够产生成套自动化设备的一个上市企业外,凤宝管业也从原来一家炼铁的企业,后来逐步发展成炼铁炼钢,然后做出钢胚之后再做油井管等无缝钢管,产业链条从初级的粗加工逐步拉伸到一个附加值比较高的成品。这些成效都是政府在好多年前就做好的规划,努力往产业升级上引导。
凤宝管业作为河南凤宝特钢有限公司的下属支柱企业,也是河南省内最大的专业生产无缝钢管的生产型企业。现有职工1000余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60余名。还建有省级无缝钢管研发中心,研发人员有10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