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弘扬红旗渠精神 听红旗渠消防站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0-07-16 10:19:49   我有话说
 

光阴的故事--鼓声飘过四十年

1979年仲夏时节的一个傍晚,时任林州市消防中队指导员的聂怀占正满头大汗的蹬着队里的那辆“二八大杠”往队上赶,这辆凤凰牌自行车是队上唯一的便捷交通工具,由于使用频率太高,车上有些零件已经处在随时罢工的边缘。这不,才往回骑了还不到二里地,一路下来,聂怀占就已经挂了三回链子。
天气热的出奇,路旁树上的蝉鸣此起彼伏,豆大的汗珠顺着聂怀占黝黑的脸颊淌进他宽阔的胸膛。但这些聂怀占并不在意,他时不时的回头摸一摸后座绑着的一个小木箱,在确认没有松动后继续向队上费力的地骑去。

小木箱里装的是一面小板鼓,建队两年多了,队上至今还没有一件乐器。部队的生活大多枯燥,而战士的文化素质又普遍不高,在闲暇时间,往往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打牌。

“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部队缺乏生气,得整点热闹的东西,把大家的精神鼓舞起来,弄点啥好呢?”聂怀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年修红旗渠时,那么多人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怎么搞起来的呢?”这时,他突然想起了住在消防队旁边的邻居老大哥就曾经参加过修渠。吃过晚饭,聂怀占掂了个小马扎就来找老大哥取经了,俩人唠嗑时,老大哥说起了这样一个故事,1960年2月,林县15个公社的修渠民工同时出发向“引漳入林”开进,在队伍中,有一支“引漳入林宣传队”,在热火朝天的修渠工地上,这支队伍背着行李,用扁担挑着锣鼓、胡琴、铁皮喇叭等宣传工具,每天步行沿着渠线宣传鼓舞士气,走到哪里说唱到哪里,走到哪个工地就吃住到哪里,给修渠大军带来了丰厚的精神食粮。
“我们也要搞一支这样的队伍,乐器既要简单易学,又得热闹,经费紧张,那就先买面鼓吧!”打定主意后,揣着从有限的经费里挤出来的十二块钱,聂怀占就这样蹬着那辆“老爷车”把小木箱驮了回来。”
自从有了小板鼓,队里文化氛围就活跃多了,慢慢地大家都掌握了这门乐器的精髓。渐渐地,中队的乐器也越来越多,慢慢还建起了自己的锣鼓队和小乐队,战士们从最初的“莽汉”变成了一个个“文艺青年”。不管是训练场或比武场、小晚会或生日宴,不管是搞业务比武还是拔河比赛,甚至是老兵退伍,这些场合都少不了官兵演出的身影,枯燥的军营生活也变得日益丰富多彩起来。

 

这面小鼓,也从此敲出了林州消防的精神塑造之旅,鼓槌相传,成为了一代又一代消防人的共识。
从聂怀占向修渠老大哥取经学艺开始,一茬又一茬的消防员形成了一种思想观念,那就是从红旗渠精神中寻找工作方法,从一砖一缝中去学习经验,最后形成自己的队伍特色和工作方法。最可贵的是,红旗渠消防救援站每一任主官都没有糊弄事,就像修渠的英雄们一样,踏踏实实垒好自己手中的每一块砖。
哆来咪发嗦拉西,从聂怀占把小板鼓买回来,到中队文书小李第一个落下鼓槌开始,这一串咚咚的节奏,一响就是整整四十年。

红旗渠消防救援站队史馆内陈列的文艺箱
当年敲过这面鼓的人都老了,甚至有些早已不在人世,随着队里文化形式的丰富,小板鼓出现的场合也越来越少,如今他静静地陈列在队史馆里,那斑驳的牛皮鼓面,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改变与未变。

小板鼓虽然退役了,但鼓声却从未消失
时间回到四十年后的今天,同样是一个仲夏的傍晚。一阵咚咚的鼓声在红旗渠消防救援站的营区上空响起,这是消防指战员们正在演奏自编自导的战鼓《出征》。光阴掠过四十年,小鼓如今也变成了大鼓,武警制服也变成了“火焰蓝”,连老消防队也早已换了地方。但这催人奋进的节奏没有变,这咚咚的鼓声没有变。如今的消防指战员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队上建了数码影院、电子阅览室和广播室。指战员敲鼓的视频传上了抖音,成了传播消防文化的有力品牌,不再仅仅是大家自娱自乐的节目。站里还请了全国有名的金牌讲师开设口才课,指战员在课余时间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广播室由消防员轮流当主播,人人有特色、天天有段子

风风雨雨四十年,一面小板鼓开启了一座消防站的文化之门,那动人的节奏,穿越时空,飘荡至今。四十年后的今天,同样是仲夏的傍晚,红旗渠消防救援站院内树上嘶嘶的蝉鸣此起彼伏,一阵微风从崭新的鼓面上掠过,轻轻的拨弄起鼓槌,咚咚、咚咚......

 


防范火灾风险 建设美好家园 

  • 热点信息
  • 新农村
  • 汽 车
  • 旅 游
  • 健 康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