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洹河湿地公园 (呼艳兵 摄)
绿树鲜花随着四通八达的道路向前延伸,洹河湿地公园护佑生态、扮靓家园,涉农及光伏等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掩映于青山绿水中的乡村呈现文明和谐的新气象,人民的幸福感显著提升。近年,横水镇党委、镇政府带领9万名干部群众砥砺奋进,围绕民生福祉实施乡村振兴,在洹河之滨绣出了山水田园的美丽画卷。
▲九家庄村的土地整理项目 (刘剑昆 摄)
洹河湿地公园入画来
“家乡美,美得山水如画百姓醉,美得人心欢畅歌声飞。”10月30日,在新落成的洹河湿地公园健身广场上,横水镇文化站和民间文艺家分会举行了“洹水放歌、展我风采”文艺展演,晋家坡村战鼓队的领头人郝建国在演出间隙用手机拍摄照片,并发微信赞美家乡。
广场上龙腾虎跃、歌声飞扬,广场边的洹河宛如玉带,绿波荡漾。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图画!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我觉得用这样的诗句来描述我们的湿地公园再恰当不过了。”桥东村党支部书记朱永法带着记者穿行洹河湿地公园,言语中透露出的是满满的自豪感。
洹河自西北向东南穿过横水镇,历史上多个村庄因水而秀、因水而润。然而,20世纪末,这里也曾被人漠视,被盲目发展的企业污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跨入新时代,横水镇党委、镇政府牢固树立这个理念,久久为功,对洹河进行治理和保护。2018年,该镇先后投资1200余万元,重点对范家庄村至东横水村段进行深度治理,打造占地将近6公顷的洹河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依托洹河原有生态环境,通过扩充水面、栽种植被,打造由天然河流、人工湖面、草本沼泽、乔木树阵为主体构成的湿地景观,设置健康步道、景观广场、木栈桥、景观亭、亲水平台等娱乐休闲配套设施。今年国庆节期间,该湿地公园建成开放。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洹河沿线水清岸绿、鱼虾嬉戏,白鹭、灰鹤飞翔其间,为湿地公园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们穿行其中,感受到的是“水在脚边流、花在身边开、鸟在树上叫、人在画中游”的生态美景。
横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立告诉记者,洹河湿地公园将充分发挥涵养水分、调控水量、净化水体、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环境调节功能,逐步修复洹河生态,充分满足群众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休闲需求,并把镇区附近8座桥梁连接起来,形成八桥连映、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的美丽景观,打造洹河文化新地标。
▲新庄村绿健农场的农产品(刘剑昆 摄)
乡村田园里处处硕果累累,山岭沟壑处亦可见土石生金。记者徜徉于横水镇的乡村,感受到了产业富民强镇的蓬勃力量。
新庄村村东,拖拉机穿梭于田地间,红薯从土里滚出来。数十名农民正在收红薯,脸上洋溢着喜悦。这些农民在为该村的绿健农场打工收秋。
不远处的山坡上是农场的加工厂,农场主刘志军带着记者参观。小时候,他爱吃家乡的红薯,成年后到山西省从事建筑业,2017年回乡投资1400万元开办了绿健农场,建设了红薯加工厂,流转了近100公顷土地种植红薯和花椒。加工厂里运行的是现代化的流水生产线,许多村民正在作业,红薯从原料口进去,到包装工段就出来了淀粉。刘志军告诉记者:“收秋结束后,我们的粉条流水作业线就要开动了,这几年我们生产的粉条在山西省很受欢迎。”
谈到未来,刘志军有更宏伟的计划:“明年计划与其他村合作,将红薯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公顷,我再投资8000多万元扩大规模,达到年产1万吨淀粉的生产规模。”
从“红薯恋”到“红薯链”,刘志军在家乡的热土上书写了这样的创业故事。记者获悉,新庄村充分调动社会贤达人士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建起4个生态农业园区,用生态农业托起了强村富民梦。
在横水镇北部的山坳中,后白村田地里的累累硕果展示着合作社的成效。鲜红的尖椒映红了村民的笑脸,红薯带给村民丰收的喜悦,一行行果树迎着秋风歌唱。村民忙碌着,在田野上收获希望。
2016年,后白村成立了德旺农业合作社。今年春天,合作社流转13公顷土地,种植苹果、樱桃、冬桃等果树,同时,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红薯、尖椒、豆角、芝麻等作物。
“今年是个尝试,果树还不到挂果的时候,有收获的是农作物,红薯和尖椒的收成不赖。”后白村干部刘保顺告诉记者,“合作社有了收入,既能壮大集体经济,还能带动和帮扶了我们村和邻村的18户贫困户脱贫。”
从后白村向东翻越山岭,可见大山腹地有一个环境优美的工厂,如果不是横水镇农工办主任石振刚介绍,记者难以想象这里竟然是一个建材企业——林州中宝骨料建材有限公司。3年前,横水镇根据国家的产业和环保政策,整合这一带的小矿山组建“建材航母”。研究生毕业的刘少辉返乡创业,投资1.8亿元,目标是在“建筑之乡”林州打造建材标杆企业。
由此工厂向北行约3公里,可见山坡上布满了太阳能电池板,蔚为壮观。2015年,横水镇引进新创太阳能有限公司,在上台村投资6亿元建设装机容量为60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这是林州市第一个大型地面式光伏电站项目,仅荒山租赁费每年就为上台村带来50万元的集体收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借绿水青山,聚发展之力,横水镇奏响了产业振兴的铿锵旋律。
城乡融合扮亮“东大门”
横水镇扼守林州市东部的出入口,被誉为林州市的“东大门”。
“林横一体化,扮亮‘东大门’。”这是横水镇党委、镇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之一。“林横一体化”,即林州城市与横水镇发展一体化。
背靠青山,门迎绿水,这是洹河南岸九家庄村引以为豪的地理优势。近年,九家庄村以淳朴的民风、干群一心的正气和美丽乡村的高颜值,亮丽出镜。
2013年9月至2016年6月,该村干部群众在财政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捐款270万元,修建了“挽两岸如画卷,变天堑为通途”的九家庄新桥。近年,该村组建合作社发展涉农产业,建设了街心广场、游园,改善了村居环境。今年,该村进行旧村改造、实施土地复垦,腾出近3公顷土地。因此,九家庄村成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长春大道东延路段,南庄村清洁家园的活动也如火如荼开展。今年7月以来,该村按照镇政府的部署实施“三清一变”:“三清”即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一变”就是将清理后的闲散地变游园、变微景观、变车位。该村投资20多万元建街心花园、小广场、车位,美化村民居住环境。村委会主任杨永兵说:“长春大道东延,加快了横水镇与林州城市一体化的步伐,南庄村要亮起来、美起来了。”
林横一体化,规划要先行。
横水镇党委书记张鹏说:“我们的思路是,以‘提质、提速、提品、提效’为目标,搭建高效路网,建设便捷交通,打造亮丽街景,优化城乡环境,努力绘就幸福横水、美丽横水的亮丽画卷。”
林横一体化,更有大手笔。
投资8100万元建设长春大道东延道路,缩短了横水镇北部到市区的时间,助推横水镇与市区的“呼应发展”,使横水镇融入林州市发展框架内。
投资1500万元,完成安林路焦家湾至镇区2.4公里路段的拓宽改造、绿化亮化,便利的交通使镇区和林长高速公路连为一体,实现了镇区与重点区域的完美对接,横水镇由原来的安林公路“配角镇”,变成促进林州发展的“枢纽镇”,增强了横水镇的发展竞争力。
国庆节前夕,林州市重点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全长9.6公里的安林路升级改造工程竣工通车。该项目以畅通的车流沟通了中心城区和周边区域,不但进一步提升了林州的城市品位,完善了国道、省道路网布局,而且为林州市尤其是横水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以林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园区、林州市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太行国际学校建设为契机,该镇借梯上楼,主动融入,加快对周边南庄村、石家壑村的配套商业开发,大力引进养老、养生、教育等产业项目,打造医教产业园区。
实施石家壑棚户区、马家庄和焦家湾棚户区改造,加速推进横水镇城市化、社区化和产城融合,建设林东新城,横水镇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把打造美丽宜居城镇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该镇确立了“增内涵、提品质”的城镇发展新思路,全力推进民生城建;实施“亮镇”工程,对镇区进行提升改造,完成弱电入地、路面改造、路灯安装、雨污管网铺设及文顺桥引桥建设等工程;污水处理站建成运行,补齐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3个短板,形成了四纵三横城镇新格局,拉大了城镇框架,改善了镇区环境,提升了镇区品质。
“美家园乡村振兴天地广,富百姓齐奔小康道路宽。”这是百姓刻在村口牌坊上的感受和赞语。
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奔小康,以实干托起梦想,这是横水镇人的作风和目标。
原标题:洹河之滨绣出山水田园
——林州市横水镇乡村振兴走笔(牢记总书记嘱托 助力中原更加出彩)
(安报融媒记者 刘剑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