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八百里太行最美的地方,潺潺的山泉、峻拔的山峰、错落有致的特色民居、宽阔平整的柏油路。孩子们在广场嬉戏玩耍,村民们安居乐业……
当时代的春风拂过这里,一幅乡村秀美画卷徐徐展开,将时针回拨到几十年前,那时的石板岩镇可不是当下这番景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
时代在变迁,村庄在变化。如今,石板岩镇面貌一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人文底蕴在这里交相辉映这里就是全国特色小镇——石板岩镇。
依托“画家村” 发展民宿业
高家台村地处石板岩镇西部,与山西接壤,过去是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依托旅游业的发展,现在的高家台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画家村,每年都会吸引数十万的绘画爱好者们前来写生创作。山水相间,造型独特的石板房,坐落在太行深处的小村落,给了绘画爱好者们最好的创作灵感。
石板岩镇高家台村党支部书记 杨长生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农家院,从过去的1家到现在的24家,接待客流量每年可以接待30万人次。
今年73岁的杨文生老人,是高家台村第一家农家院的经营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石板岩的旅游业进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从那时候开始,杨文生和儿子杨增福就开始经营农家院的生意。
民宿经营者 杨文生
1998年,我儿子大学毕业,他当时就想留学生在这儿写生,当时就我们一家,村上有的户愿意留人,我家给提供床、铺盖,让别人家留着人,吃饭在我家这儿吃饭,这样越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杨文生的老宅子也从过去的农家院翻盖成了特色民宿。高家台村在这20多年的发展中也旧貌换新颜,不仅各项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一座座造型独特的民宿让高家台村成了峡谷深处的明星村。
民宿经营者 杨文生
环境卫生上变化最大,原来到处都是小土路、污水坑,现在路也硬化了,也没有污水坑了,给老百姓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学生们来写生也感到心情舒畅。原来都是自己去找学生,现在学校从网上一查高家台画家村,地方环境也不错,就都过来写生了,一联系什么时候过来,我们准备就行了。
截止到2018年,石板岩镇共有写生基地、农家乐308家,日接待各类写生采风人员1.4万人,中央美院等全国283家院校在石板岩镇挂牌写生基地。据初步统计,写生产业共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4980个,帮扶贫困人口155户276人,助推了全镇经济快速发展。
旅游促发展 古村焕生机
同杨文生一样,家住太行之巅朝阳村的申文杰老人,也在感受着旅游业发展带给家乡的新变化。今年74岁的他,每天下午都会带着老伴儿坐在村口,看着修缮一新的古村落、石板铺砌的乡村小道、错落有致的石板房,村旁的天路每天车水马龙,现在又修建了玻璃栈道,旅游业的发展让这个坐落在太行之巅的古村落重新焕发生机。
石板岩镇朝阳村村民 申文杰
旅游发展相当快,公路修好之后,人也越来越多,这几年村部建设得相当好,老百姓感到十分满意。
目前,石板岩镇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3个,在不断加大对传统民居保护力度的同时,力求建筑特色与本地特色相吻合、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让传统古村落重新焕发生机。
有山 有水 有精神
石板岩镇不仅有山有水有人文,红色基因也在这里传承发扬光大。红旗渠、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谷文昌纪念馆、谷文昌故居和扁担精神纪念馆带动了全镇红色旅游的发展。
游客 赵秋云
这次来主要是学习红旗渠精神和谷文昌精神,它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生活富裕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让我们的国家、社会建设得更好,我们仍然要踏着前辈的足迹前进。
游客 吴霞
我们在学习强国上看到了谷文昌精神,来了真正实地考察后确实认为这里是一个有山有水有精神的地方,回去之后我们一定要把谷文昌精神在我们的校园、老师、学生中传颂,作为我们今后工作中鼓舞的一个动力。
魅力石板岩美丽“蝶变”
近年来,依托旅游业的发展,石板岩镇实现了化茧成蝶的美丽蜕变,2018年,全镇共接待各类人员140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6亿元。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石板岩镇确立了“生态立镇、旅游强镇、开放兴镇、民生福镇”的发展思路,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突出“一镇五区”工作重点,抓脱贫、抓项目、抓环境、抓提升四措并举,努力打造“全国艺术特色小镇”,加快魅力大峡谷、幸福石板岩建设进程。(林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