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林州:一位保姆眼中的老书记

  发布日期:2018-04-12 08:57:01   来源:林州播报   我有话说
       2014年冬,经同村熟人的介绍,我从林州到北京照顾杨贵老书记。说实在的,在此之前,能否真正照顾好这位部长级的干部,自己心里真打了个问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让我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了我们的老书记。

老书记是位和蔼可亲的人。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第一次见到老书记:高高的个子,满头银发却丝毫不乱,一副银边眼镜的后面是炯炯有神的眼睛,声若洪钟,丝毫没有已过耄耋之年的老态龙钟。一坐下,他就亲切的和我拉起了家常,家是林州哪儿的,有几口人,孩子都做什么……最后还安慰我有什么不适应的要和他说,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也尽管提。陡然间让我感觉到他就是自己的一位和蔼的长辈。不仅对我如此,但凡有人来看望他,总能听到客厅里传来的主客之间爽朗的笑声。虽行走不便,但每次他都坚持将人送到门口,待客人下楼后才返身转回。

老书记是位慷慨吝啬的人。上世纪60年代初期修建红旗渠时,他把家里能带的东西:仅有的积蓄、锅碗瓢盆、床铺被褥等都带到了工地上,却没有索取一丝一毫。后来的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1000元、2000元、被子、衣物等,每次他都会慷慨的伸出援助之手。2015年7月,听闻林州市召开了重修红旗渠的动员大会,激动之余的他又捐出了一万元。不仅对国家、社会如此,对于从老家去看望他的人,他也是尽量带那些老修渠人、老部下去附近的饭店好好招待他们。于他自己,却又是一个非常吝啬的人,每天,一碟小菜(有时还是腌制的咸菜)、两根油条、一碗小米粥便是早饭,中午一碗面条。一条秋裤上面有好几个补丁仍然舍不得换掉,一双拖鞋穿了6年了还总是说“没事,反正又不去外面办事”。

老书记是位坚强不屈的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修建红旗渠到文革中受到的迫害,从天南海北到与疾病抗争,他从未向敌人、向困难、向污蔑、向病魔低过头。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10月15号他最后一次回林州。16号早上来不及好好休息,他便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行程:红旗渠干部学院、龙湖、人民广场、魏家庄村、红旗渠畔、林州一中、红旗渠纪念馆,一路上走走停停,还不时的和群众攀谈聊天。期间很多次我都忍不住想让他坐到轮椅上休息一会,而他却毫不犹豫的推开了,甚至把拐杖丢给了我,腰身站得更直。晚上回到住地,对于前去看望他的老部下、老党员、甚至慕名而去的普通群众,仍然热情不减,直到最后一个人离开,他才拖着疲惫至极的身体和衣而睡。对于一个健康人,一天的日程都已很吃力,而那年他已经88岁。

老书记是位正直无私的人。修建红旗渠的十年期间,在他和县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如此浩大的工程,需动用大量的资金和物资,却没有出现过一次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情况,更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一丝一毫的钱粮物资。“其身正,不令而行”,我想,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才有了直到今天都屹立不倒、固若金汤的千里长渠。1986年担任国务院扶贫办公室顾问,在足迹踏遍祖国贫困地区的同时,他也把正直无私、两袖清风留在了所到之处。一次客厅传来的说笑声突然之间消失了,继而传来的是老书记低沉却又严厉的声音:“你生活上有困难我可以帮你,但违反国家政策、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想都不要想。”来人离开后,过了很久老书记都怒气未消。

今年4月初,感觉心脏不适住院治疗,未料想却是天人永别。我无缘看到他运筹帷幄、挥斥方遒的豪迈,但却有幸目睹了他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丝丝缕缕,而也正是这琐屑的点滴,让我对我们的老书记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人虽逝去,但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必将溶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永远的传承和流淌下去!(王相云\口述 钟鸣鸣\整理)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