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展选用了当地摄影人自上世纪60年代红旗渠建设开始到如今红旗渠容颜新姿的128幅摄影作品,用图片见证、纪录、呈现红旗渠的建设历程,用影像诠释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用镜头表述摄影人对红旗渠建设者们的由衷敬意!
第一部分 艰苦卓绝筑天河
第二部分 难忘当年筑渠人
第三部分 卷展今日红旗渠



上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太行山腰修建了引漳入林水利工程,这就是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主要靠建设者的双手,靠大锤钢钎,靠人拉肩挑,靠自制的简易设备,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态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红旗渠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困难历史。
红旗渠是共和国建设史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是镌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奋斗精神的丰碑,是激励后人不断进取、用于担当的永久参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