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场第22次,咔……
“千年皂荚树”下,2月23日下午3时30分许,林州乡土电影《小锅盖离婚》正在拍摄取景。
这里是城郊乡庙荒村,曾经穷土僻壤的小山村。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既靠山又临水,历史上百姓却常常为生计发愁心慌。
庙荒村口,那栋造型别致的“幸福庙荒”屋,去年媒体报道后热传于网络,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村貌换新颜,美丽在庙荒村大街小巷呈现。艺术改造后的民房叫人眼前一亮,曾经吃饭唠嗑的“门口”,摇身变成独具特色的“皂荚树”主题广场。
草根导演李万兴说,之所以选中庙荒取景,就是看中这里既富有新农村现代气息,又不失太行山村特色的良好环境。
正是以“幸福庙荒”特色民宿村扶贫项目,让破旧的庙荒村落美丽嬗变,成为人居环境优雅的美丽乡村。
产业“福”贫
幸福庙荒,福在哪里,靠啥支撑?
64岁的老人刘X伏,拿出一份1500元的补贴收据单:“这是年前,村里光伏发电项目给的。”
一家三口,2个智力残疾,1个年老体衰,刚做过白内障手术。困顿拮据对他们来说是常态,有时甚至揭不开锅。
是光伏扶贫项目送来了福音!
国家投资75万元,在庙荒村建设了120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去年6月18日开始并网发电,发电收益用于贫困人口救急救难和增加村集体收入。截至2016年年底,发电站创收近6余元,村里头筹安排后,为每位贫困人口发放500元。
半年1500元,不算多,可对刘X伏这样的困难户来说,就是柴米油盐,就是温饱糊口,就是政府给的、暖心窝的钱。
走到贫困户李荣梅家门口时,她的丈夫刘志明正背着漆桶出门,去给村民家中改造门窗刷漆。
看着这对夫妇精神劲头,恐怕难以想到去年夏天时的状况:患病多年的刘志明在家休息;身体弱小的李荣梅左肺萎缩,靠种庄稼卖粮食的钱补贴家用,根本负担不起丈夫的医药费用;儿子刘柯上大学亟需花钱,全家陷入困境,一筹莫展。
是扶贫干部伸出了援助之手。下派到该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的陈军、乡干部蔡晓军、村支书郁林英,捐款捐物,争取资金,圆了刘柯的大学梦。李荣梅说:“村里还给俺安排了“三员”扶贫岗位,每月能领取500元,不耽搁农活家务。丈夫病情好了,守着家门口就能打份工赚到钱,上头扶贫政策真是改变了俺全家。”
“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庙荒村产业扶贫项目多、接地气,既补血,更造血,彻底根治‘穷’病。”这是王市长在庙荒村调研时的评价。
除了光伏发电、“三员”扶贫岗、特色民宿村,庙荒村的产业扶贫项目还有很多:
财产收入。太行•观霖乡村生态旅游项目。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总投资6亿元,建成后,预计年营业收入近2亿元,利税8000万元,直接安排就业500人以上。同时把贫困户新居建成“家庭旅社”,给予保底租费,增加其财产性收入。
旅游增收。利用依山傍水优势,结合特色民宿项目,发展农家乐,让旅游生钱;
土中刨金。中药材种植项目,流转土地400亩,土地流转费加上务工工资,土地收入一份变两份,
树上摇钱。利用本地盛产板栗、核桃、杏等果类的传统优势,引入乡邻网络公司在本村建立电商服务站,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增加村民收入。
……
事实证明,“幸福庙荒”不是喊口号、装门面、空幻想,而是产业项目支撑下,正在悄悄发生的事实。
“挂图作战”
绿化咋提升,垃圾箱、路灯咋设置,安置房几月份能完工?
城郊乡领导、村干部和扶贫项目负责人,这班庙荒村美丽嬗变的推动者,正在村委会开现场推进会,就这些问题逐个研究。
96栋小洋楼,拔地而起!不在别处,就在庙荒村东。不对外卖,全部给村里困难户。
“‘小三层’,跟小别墅一样漂亮;全“框架”结构,比一般砖混房结实得多;贫困户将来住进去,真不能再叫贫困户了!”负责扶贫安置房建设的项目经理冯新拴,用流利的五龙话介绍。
笑容背后是艰辛,是责任,是担当。“公司老总一直交代,料用足、活看紧,质量第一。这是上级领导关注的民生工程,咱更是一点不敢马虎!”冯新拴说,从去年10月20日开工至今,加班加点,每天晚上都是十一、二点才能休息。
“村里人笑容多了,出门多了,到村里小商店买东西次数多了。”对于村里的变化,该村回乡小伙子刘炳樟发现,不少县内外的驴友、路人经过庙荒,都说,这村改造的真不赖,夏天来这里度假避暑是个不错的选择。”
美丽溢于表,幸福入民心。从庙荒村民一张张灿烂笑容中看得出,庙荒不再慌!产业扶贫等一系列扶精准“福”贫措施,正让庙荒村向富裕靠近,向幸福嬗变!(桑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