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杨贵返乡记

  发布日期:2016-10-19 10:13:02   来源:河南日报   我有话说

杨贵:1928年5月出生,汉族,河南省卫辉市(原汲县)罗圈村人。1942年参加革命。先后任中共淇县六区区委书记兼区长、中共汤阴县县委宣传部长、中共安阳地委办公室副主任。1954年4月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1965年任中共安阳地委副书记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林县人民武装部政委、红旗渠建设总指挥部政委,带领数十万林县人民不畏艰难在太行山腰修建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改变了林县人民吃水贵如油的面貌。197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杨贵被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办公室,任扶贫办公室顾问。1992年,任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1995年6月,离休。2006年3月,中央批准职级为副部长级。8月,中央批准享受中央、国家机关部长级医疗待遇。

回家

“到了,到了,终于到了……”

10月15日,秋日丽阳,云淡风清。

17时17分,随着G661列车缓缓驶入安阳东站5号站台,在此迎接杨贵的安阳、林州群众代表和新闻媒体记者们变得异常激动。虽然天空中的蒙蒙细雨带来了丝丝凉意,但站台上参加欢迎仪式的人们内心却很热。

车停稳,16号车厢门缓缓打开,一位身穿蓝灰色上衣、身体魁梧、神采奕奕的老人看到站台上的乡亲们立刻露出灿烂的笑容。

这位老人,就是原林县县委书记、红旗渠工程总指挥杨贵。

杨贵在家人的搀扶下慢慢走出车厢,河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夏杰,安阳市委书记李公乐,安阳市市长王新伟,林州市委书记王军等省、市领导上前握手迎接。紧接着,一位年轻的林州籍女士将一捧鲜花献给杨贵,用怒放的鲜花来表达家乡人对他的欢迎和挚爱。

88岁高龄的杨贵,走路拄着拐杖,但精神依然矍铄。

此刻的站台上,参加欢迎仪式的人们将杨贵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人们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念。“多久没回家乡啦?”,“身体还好吗?”人们争相问候。

“我2012年回来过,距离这次回家乡已有4年了,家乡的变化,可不小噢!”杨贵一边跟乡亲们握手一边笑答。

短暂的欢迎仪式结束后,杨贵在夏杰、李公乐、王军等人的陪同下登上了专车,与随同人员一起向林州出发。

18时30分许,车辆驶入红旗渠干部学院,在7号楼前停下。

早已等候在此迎接的近百名红旗渠干部学院教职工们个个鼓掌欢迎,现场瞬间沸腾了。杨贵下车看到林州乡亲们的热情,纷纷和大家挥手致意。激动、兴奋、幸福之情洋溢在现场每个人脸上。学院教职工们上前紧紧握住杨贵的手不愿放开,眼神中充满了对这位老书记的无限敬重和钦佩。

简单的欢迎仪式后,杨贵在随从人员的陪同下进入7号楼入住。

现场,纯朴、真诚的林州老乡,带着浓重的方言,纷纷向记者诉说见到杨贵的真切感受:“第一次见到杨贵老书记感到格外亲切,也非常激动。杨贵老书记就像久别的亲人回到家中一样,我们期待老书记多回家乡看看……”

走访,感受家乡新变化

16日清晨,一缕晨曦,静洒在太行山上,慢慢染红了山,染红了树,染红了盘绕在山腰上的红旗渠。

朝霞也染红了红旗渠干部学院楼前的一位老人,没错,他是杨贵。

伫立高台,眺望着西山隐约的长渠,老人感慨万千,思绪纷飞,仿佛又回到了50多年前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上午9时许,红旗渠干部学院7号楼前,在安阳市委书记李公乐、林州市委书记王军的陪同下,杨贵植下一棵国槐,寓意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并希望红旗渠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回来了,最想看的还是家乡的变化。

9时30分,在林州市委书记王军等人的陪同下,杨贵来到位于城区东南的龙湖。

龙湖,即铁牛沟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位于龙凤山风景区以东,东外环以西,从北到南由三个阶梯状水库构成。面朝龙湖一眼望去,湖面波光潋滟,湖畔郁木葱茏,风光煞是美丽。杨贵仔细欣赏着这胜似江南的山水美景,不由感叹:“很好!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发展很快!”

离开龙湖,沿着学院路、红旗渠大道来到位于市政府大楼对面的人民广场。杨贵端详着偌大的群众活动场以及广场南侧繁华的商铺,喜悦之情爬上眉梢。

杨贵来到了城郊乡魏家庄村。魏家庄村地处城郊乡西部山区,西依太行山,紧邻红旗渠干渠,是当年十万大军战太行的一所指挥部。近年来,该村搭乘“美丽乡村”建设的快班车,着意打造集休闲娱乐、餐饮服务、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民俗风情村。

杨贵刚入村,村民们激动地上前迎接。“这是你的老根据地,你曾在这儿驻过村。你回来的少,现在村里变化可大啦。”见到杨贵,10多位70多岁的村民握着杨贵的手深情地说。“家乡变了,但你们的面目没有大变,还能认出来……”杨贵接着话茬笑着说。

在村民的搀扶下,杨贵向西来到红旗渠畔,渠水缓缓流淌着。站在红旗渠岸上环顾,面貌一新、别具风格的魏家庄村,一步一景,景景相连,如在画中。昔日偏僻落后的魏家庄,如今已成为红旗渠畔美丽的“风情小镇”。

临别时,杨贵不忘对村干部和村民们说:“家乡发展得很不错,大家一定要在党的带领下,好好干。等明年有时间了,我过来住一段,跟你们好好聊聊。”

眼看杨贵要走,村民们纷纷拿出土鸡蛋、核桃、山楂等土特产非要杨贵带回去尝尝,以表对老书记的那份特殊之情。

走进林州一中:愿孩子们永做红旗渠精神传承人

16日上午,林州市一中西校区的师生们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校园内,师生们整齐地排成了长队。“吃水不忘挖井人”,“红旗渠精神代代传”,“欢迎老书记回家”,师生们用手拉着一条条欢迎条幅,个个脸上写满了期待与兴奋。他们正在等候杨贵的到来。

片刻后,杨贵的车队缓缓驶来,校园内响起了欢快的音乐。看到杨贵下车,学生们高喊:“欢迎杨爷爷!欢迎杨爷爷!”学生们为杨贵献歌一曲,现场的气氛格外热烈。

杨贵环视校园后,边走边夸:“校园建得很漂亮。”见到杨贵走来,不少师生急忙上前跟他握手,并认真打量这位从未见过面的偶像。杨贵带着笑容走到师生们中间,与师生们不停地握手,还时不时亲切地向学生询问情况。

“这位就是带领我们林县人修建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县委书记?今天终于见到了。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学生队伍中,频频传出这样的赞叹声。

与师生们交流后,杨贵接过话筒,向师生们寄语:“你们都很年轻,个个都长的都很俊、很靓。你们一定要刻苦学习,发扬红旗渠精神,永远做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人。要牢记毛主席说的那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话音刚落,校园内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伴随着鼓掌声、欢呼声,杨贵登车离开了学校。

接见老烈属,谈到动情处不禁落泪

10月16日中午,一位驼背的耄耋老人拄着拐杖,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杨贵入住的红旗渠干部学院客房。

这位老人叫靳月英,今年93岁,专程从老家鹤壁淇县黄洞乡鱼泉村赶来,为的是与杨贵见上一面,叙叙旧。

靳月英是一位老党员、老楷模、老烈属。在抗日战争时期,丈夫冯清海就跟着杨贵参加抗日战争。后来在解放战争中,冯清海光荣牺牲,当时靳月英年仅24岁,儿子还不到一周岁。靳月英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丈夫的遗志,50多年如一日,为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曾两次到北京参加全国“双拥”先代会和烈军属、残退、转业军人、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见到昔日老友的到来,杨贵紧紧握住靳月英的手,久久没有松开。“你身体怎么样?”杨贵问靳月英。“还可以,前不久还上地里摘花椒呢。”靳月英的家人连忙回答。见到眼前的这位烈属,杨贵的心绪又回到了战争年代。他说,靳月英一直是楷模,记得战争年代她自己做鞋垫送到部队……

杨贵和靳月英俩人您一句我一句,回忆着战争年代的历历往事,谈到动情处,杨贵声音低沉,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

“如果我丈夫还健在的话,现在都快100岁了……”靳月英拿出纸巾擦着眼泪说。“那都是以前战争年代的事了,都过去了。以后要保重身体……”杨贵说着说着,摘下眼镜,掏出手绢拭去眼中的泪花。此刻,房间内宁静极了,旁边的陪同人员似乎都屏住了呼吸,只听见新闻媒体记者咔嚓、咔嚓的拍照声。

话很多,时间很短,短暂交谈后,靳月英依依不舍地与杨贵作别。

参观红旗渠纪念馆,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红旗渠,是一段历史,是一串故事。

红旗渠的建成,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

在林州,杨贵回乡的消息不胫而走。杨贵每到一处,都有不少群众自发前来迎接。16日下午,杨贵坐车来到红旗渠纪念馆,这也是他第一次参观这个于2014年开馆的红旗渠纪念馆新馆,触景生情,感受那段难忘的艰苦岁月。

杨贵刚到红旗渠纪念馆门前,来自任村镇的不少乡亲们和游客们瞬间将其包围。“我是任村镇盘山村的彭延福,年轻的时候在渠首修渠……”今年71岁的彭延福上前跟杨贵聊了起来。“我是李藏玉,当年你在河南医学院住院时,我负责照看你。”正在纪念馆参观的林州籍医生李藏玉赶忙上前向杨贵问好。

与群众问候后,杨贵和大家一起走进红旗渠纪念馆参观。在一幅修渠的照片前,杨贵驻足仔细观看。照片中显示的是杨贵与群众奋战在修渠一线,与修渠人一起抬石头的情景。看着看着,杨贵说:“那时候领导干部都是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困难一起上……”在场的群众闻之无不动容。

“这是不畏艰险的‘铁姑娘’队……这是在凿洞修渠……这是修渠时炸药箱。”随着讲解员的耐心讲解,杨贵仔细听、认真看,还时不时插话向大家讲解当时修渠的情景。当走到一幅红旗渠通水庆典的展板前,杨贵又停下脚步,注视良久,悠然神往,回忆着当时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杨贵虽然年事已高,但看到纪念馆内展出的种种修渠场景,似乎忘记了劳累,坚持与大家一起参观、一起讲述那段战天斗地的红色岁月。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杨贵乘车依依不舍离去。

县委书记间的对话:如何当好一名县委书记?

杨贵是一名老县委书记,更是当代县委书记的标杆。

如何才能当好一名组织信赖、群众认可、忠诚干净的县委书记?这是不少县委书记想的最多的问题。

17日,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培训班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受训。杨贵受邀前往座谈。

为何杨贵要来培训班上给学员们座谈?原来,在今年七一前夕,受省委书记谢伏瞻委托,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夏杰赴京看望杨贵,并邀请杨贵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回到家乡河南走一走、看一看,并与我省的县委书记们座谈交流、传经送宝。所以,杨贵专程从北京回到了家乡。

上午8时30分,杨贵准时来到培训班。

掌声、握手、问候……杨贵和培训班里的149名县(市、区)委书记开始交流。

“我到林县任县委书记后,首先是调查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发现林县缺水,百姓生活很苦。如何改变这种面貌?要改变这种面貌主要抓什么?”座谈会开始,杨贵首先就抛出这个问题,吸引了在座的县(市、区)委书记们的注意。

杨贵回忆说,为了解决林县缺水问题,他亲自带领群众到山西境内寻找水源。找到水源后,县委召开代表大会,充分征求各级代表们的意见:“能不能修一条渠将山西将内的漳河水引到林县?”代表们表示同意这一决定后,杨贵又安排各级干部征求群众意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现在吃点苦修了渠,以后大伙就能享福了……”最终,90%的群众同意引漳入林。

杨贵回忆起50多年前的一幕幕场景,思维敏捷。看到学员们听得入神,他接着讲了一个小故事:修渠期间,曾有一些人对此工程表示质疑,但他认为,只要能让老百姓吃上水,其他都是小事儿。在1960年3月6日召开的盘阳会议上,他表态:不管一些反对派怎么说三道四,我们都要坚持修下去,建议把引漳入林工程,改名为红旗渠工程,要高举着红旗前进。

“领导干部要对群众负责,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杨贵举例说,修渠时,马家山村一位叫王保的20多岁小伙下到山腰点炮不幸摔伤,腿部骨折,找对象结婚成了难事。杨贵得知后,叮嘱村支书,一定要帮助王保,解决他的实际困难。半年后,王保结婚,王保和家人对杨贵十分感激。

座谈会上,杨贵从当年如何确定修建红旗渠,如何带领群众克服艰难险阻修渠,讲到作为一名县委书记就要对群众负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好群众路线。一个半小时的生动讲解,不时赢得现场学员们雷鸣般的掌声。

现场的舞阳县县委书记李亦博听后深有感触地说,此次座谈会让他们有机会与优秀的县委书记代表杨贵面对面地交流,思想上受到很大洗礼,认识上也得到了升华,在今后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实践中,一定会发扬红旗渠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坚定信念、敢于担当,在县域改革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活动期间,杨贵还为红旗渠干部学院题词揭幕、《中国水长城——红旗渠》邮册揭幕,为红旗渠精神研究院和红旗渠档案馆揭牌。除此之外,杨贵还在红旗渠干部学院植下一棵国槐,寓意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并希望红旗渠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采访结束时,杨贵告诉记者,他还想在家乡走走、看看,随后在返回北京。

我们衷心地祝愿德高望重、令人肃然起敬的杨贵老书记生活之树常绿,生命之水长流。

相关链接:

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人们都如此评价杨贵说:“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

杨贵,1954年4月,26岁那年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当时就下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非得把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给它改变了不可!他当年在林县整整工作了21年。林县位于河南正北靠近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地方,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荒山。他率领林县人民,历经数载,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参加修渠的干部民工每天每人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款项、物料自己筹,不会技术干中学,知难而进,坚持苦干10个春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